(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
临平区“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 临平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1年12月 关于印发《临平区“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 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
全站搜索
临平区“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 临平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1年12月 关于印发《临平区“十四五”人口发展规划》 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
1.商贸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拉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0亿元,年均增速达7.0%,网络零售额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速达8.5%,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加突出。数字化赋能行业管理,数智管理成为商贸领域统计、监管、预警、安全等行业服务的主要手段。
2.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十四五”期间,对外贸易规模保持平稳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到2025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75亿元...
规模总量再上台阶。服务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主动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升,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时期,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力争12%以上),到2025年达到570亿元(力争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5%以上(力争50%以上)。
结构效益跃上新水平。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数字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和应用深入推进,服务业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智能场景应用进一步强化,到2025年,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
1.总体目标
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打造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全面塑造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全面提升乡村社会的治理水平,全面创造农民群众的富裕生活,高标准打造江南水乡乡村振兴样板地、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到2025年,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迸发活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全面铺就,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更加均衡,森林保护治理能级跃升。
...
到2025年,形成具有临平特色的数字政府建设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数字政府,全面建成高标准的“掌上办公之区”“掌上服务之区”和“掌上治理之区”。
——打造全国整体智治示范区。以数字化提升党政机关治理效能,率先形成数字治理高水平推进格局。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政府、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治理中的广泛运用,加快建设“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加快形成整体感知、科学决策、主动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的新型治理形态和治理模式。到2...
(六)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十四五”期间,浙江省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和《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牢牢把握中央明确的“五大工作原则”、“四大战略定位”,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四率先三美”主要目标和“七个方面先行示范”重点任务,充分发挥交通先行引领作用,临平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是杭州市的“融沪桥头堡”,应在交通领域先行先试,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
到2025年,全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取得实质性成效。全区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培育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在全市创新发展中的“融沪桥头堡”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省前列,打造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创新区,成为杭州建设全球数字变革策源地的产业科技创新核心引擎和关键区域。
——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十四五”期间,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有国际竞争力和影...
到2025年,全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水平达到全国领先,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体系完整构建,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成功打造:
——全国“CXO”集聚高地。着力引聚高水平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RO)、定制研发生产(CDMO)机构等“CXO机构”,培育一批研发能力突出的本地企业,突破一批生命健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批合同研发综合解决方案,形成高水平研发服务业态和人才集聚生态,“十四五”期间,全区力争获批新药生产批件2个(品规)、创新医疗器械2个,新增临床二期以上批件100个,规模以上医药企...
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实现全区制造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增速更加协调,结构更加合理,动力更为强劲,发展方式更可持续,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企业发展活力全面增强,构建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制造业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全省智能制造中心、长三角新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浙江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引领区。
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力争到2025年,全区制造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6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4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9.1万元/人,规模以上制造业营业收入...
我区人口分布呈现多板块集聚态势。“十四五”期间,我区人口将呈现多板块集聚特征,无论从常住口径还是户籍口径来看,良渚依然是全区人口最多板块,集聚全区约1/4人口。其他地区中,常住人口占比排名前五的镇街分别为余杭、闲林、五常、仓前、仁和,户籍人口排名前五的镇街分别为闲林、五常、仓前、余杭、仁和。西部山区中鸬鸟、百丈人口呈持续净流出态势。总体来说,全区人口分布及增长态势各镇街之间差异较大。...
紧紧依托余杭区数字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以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块为中心的综合服务商业中心,以良渚新城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商业副中心,建设五常、闲林、余杭、仁和、瓶窑五大区域商业中心,促进西部各镇以及社区商业共同发展,到2025年,基本形成“总量适当、区域平衡、结构合理、业态全面、特色突出”的商业网点体系。
居民消费进一步提质扩容。到202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亿元,消费规模和增幅稳步保持在全市前列。
商业网点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全区商业综合体商业面积达到230万平方米左右...
围绕消费、电商、外贸、服贸、外资、外经等领域,在五年时间里持续发力,力争数字经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三大平台”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成为新时代商务发展的标杆领航区,为商务领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余杭样板”。
1.居民消费提质扩容。“十四五”期间,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50亿元,年均增长9.7%,消费规模和增速均保持在全省前列,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逐步提升。
2.电子商务模式拓展。2025年,网络零售额达到19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各类电商交易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双减”工作部署,坚持校内校外双向发力,扎实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全面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实施“润玉”德育工程、“阳光”体育工程、“新劳动”教育工程、“点亮”美育工程,整体提升育人水平。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体质、读物“五项管理”,重点探索作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综合评价办法,减轻考试压力,实现“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的目标,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全面推行放学后托管“5+2”模式,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完善...
“十四五”期间,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结合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形成“广覆盖、高品质、数字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住房保障体系“三个服务”、“四个转变”、“五个提升”的定位和目标,切实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和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力争住房保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展现“重要窗口”排头兵风采,打造“浙里安居”金名片。
“三个服务”:
“十四五”期间,住房保障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服务于民生改...
统筹“十四五”时期余杭区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开拓创新,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功能,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到2025年,为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奋力展现建设“重要窗口”的排头兵风采,高水平建设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新余杭区空间结构围绕“一廊一轴,一心三片”空间发展格局,聚焦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区建设,强化山水人文特色优势,有序承接主城外溢功能,深化与周边地区战略合作,构建余杭区“一心”引领、“三片”共兴、“一廊”辐射、“一轴”串联格局,推动要素资源高效流动和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全域综合竞争力,加快实现“城西腾飞、东部兴盛、西部富美”。
以未来科技城、杭州云城、瓶窑新区、良渚新城、钱江经济开发区作为重大发展平台,梯次布局“重大平台+特色小镇+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矩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余杭高端资源承...
主次干路网不断完善。在主次干路建设方面,全区续建完工、新建总长约78.59km,总投资133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95.4亿元,其中未来科技城片区开工建设35.2km(“十三五”期间完工27.35km),包括文二西路、绿汀路、南湖东路北段、水乡北路、创远路工程、金星二路、文一西路(南湖科学中心段)、之达路,未来科技城核心区路网骨架基本完善,南湖科学中心区域路网骨架逐步构建;良渚片区开工建设43.39km(“十三五”期间完工25.81km),包括杭行路、金昌路、棕榈路西延、储运路、西塘路、桥良路、杜文路等...
到2025年,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数字政府建设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数字政府,建成以“善政智治、惠企利民、改革创新”为导向,服务高效、治理精准、决策科学的数字政府,全面带动“三个全域”建设进入更高水平。
——打造全国整体智治示范区。围绕实现“全域治理现代化”,以数字化改革提升党政机关治理效能,率先形成数字治理高水平推进格局,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政府、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治理中广泛运用,全力打造全省数字场景应用示范地和系...
1.人才资源总量快速增长。到2025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0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9.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9.97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1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2万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0.3万人。
2.人才资源质量持续提升。到2025年,在全区重点经济和社会领域集聚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领军人才,累计引进(含柔性)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等顶尖人才132名;累计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领军型人才1507名;累计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5个;累计引...
1.近期目标。到2025年,全域创新策源地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更加优化,初步建成国际化高端人才特区,成功培育一批具备多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全区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地区)水平,整体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先进前列,成为杭州争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地。
——创新策源带动影响更加彰显。到2025年,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区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明显增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
1、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引领区,打造文化产业双创新高地。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能级、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国家及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街区)数量、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市区级文化人才数量实现较快发展,巩固保持余杭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在全省全市的领先地位。“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力争达到6.5%。到2025年底,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650亿元,力争达到169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50%左右。
2、建设全国数字文化产业...
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在全省排名“保二争一”,在新技术、新产业、新制造、新业态、新基建、新治理、新机制等方面形成特色亮点,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有力支撑数字余杭、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
——新技术领先突破。数字经济领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全国数字科技创新高地;在基础技术、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对全省数字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到2025年,之江实验室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
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全区制造业在规模效益、创新水平、结构优化、绿色集约等方面成效显著,构建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引领地、全国产业创新策源地、全省都市制造标杆地。
——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制造业规模能级快速增强,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提升,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0万元/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梯队更为合理,上市工业企业数量超25家。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全区创新动能持续增强,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2....
1.总体目标。到2025年,余杭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成功探索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余杭实践”。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迸发活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达标和精品引领,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全面铺就,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富裕,城乡融合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到改善,高水平建成“一地三区”,即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地,现代农业示范区、美丽乡村标杆区、“三农”共富先行区。
2.具体目标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展望2035年,天蓝水澈、绿色循环、环境友好、诗意逸居的现代化美丽滨江全面呈现。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与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相适应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滨江。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期间分两步,到2022年,短板攻坚、重点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