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余杭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背景 1

  (一)基础现状 1

  (二)现存短板 3

  (三)面临形势 4

  二、总体思路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总体目标 8

  三、重点领域 10

  (一)“互联网+” 10

  (二)人工智能 12

  (三)生命健康 14

  (四)新材料、智能装备及航天航空 15

  四、重点工程 16

  (一)科技创新源头培育工程 16

  (二)重大科创平台集聚工程 18

  (三)国际人才特区建设工程 20

  (四)技术创新主体强化工程 22

  (五)一流创新生态营造工程 24

  五、保障措施 26

  (一)加强组织领导 26

  (二)加大政策供给 26

  (三)强化财政支持 27

  (四)强化评价考核 27

  “十四五”时期是余杭区全力创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全面数字化改革引领区”,高水平建设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的关键开篇期。为加快打造全域创新策源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根据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发展工作部署以及《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发展背景

  (一)基础现状

  “十三五”以来,余杭区坚持以全域创新为引领,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全域创新策源地”,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能级攀升,全区各项创新指标和创新成效走在全市、全省前列,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创新余杭能级实力显著提升。余杭区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20.86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6%,较2015年提高了2.07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380件,年均增长率达22.6%;成功保障2019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

  2.全域创新策源地雏形初显。重大创新载体加快聚集,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超重力大科学装置等科研重器建设加速推进,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中法航空大学等高校院所和创新平台相继落户,中国(杭州)国际名校名院名企联合研究院、浙大校友企业总部园等重大创新平台启动谋划。大孵化器战略深入实施,孵化载体加快建设,截止2020年,全区孵化载体数量达到167个,孵化面积突破800万平方米。

  3.企业创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企业创新扶持力度持续加大,建立从“孵化期”到“初创期”再到“发展壮大”的科技创新企业梯队。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和“全覆盖”活动不断深化,“千企攀高”顺利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77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325家,“雏鹰计划”企业达9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高企培育重要储备军团。企业自主研发能级增强,截至2020年,累计拥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8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18家。凤凰行动深入实施,以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建立梯队式、多层次上市培育企业资源库,新增上市企业23家,累计达到32家。

  4.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800余名,国家“”人才4位、省“”人才11位、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4个,人才资源总量突破45万人。国际人才吸引集聚能力不断提升,以海外科技人才驿站加大国际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等引进力度,建立加拿大、英国、瑞士、新加坡、北京、上海、深圳等13家余杭千里马人才驿站。

  5.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更加优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健全,科技政策精准力度持续加大,“全域创新66条”全面实施,企业科技创新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与浙大等15所高校组建的校地合作联盟深入推进,截止2020年,全区累计认定校企联合研究院10家。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人才创业险”成为全省首试,“科技成长贷”、“科技快速贷”产品相继推出,科技企业资金压力有效缓解。

  (二)现存短板

  虽然余杭区科技创新已处于省、市领先水平,但对标深圳南山等国内先进地区,仍存在明显短板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仍需提高。区内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和财政科技投入强度仍需要大幅提高,溢出带动能力最强的基础研究尤为缺乏,2020年全区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为3.96%,低于2020年南山区水平(5.3%),且与2020年滨江区(10.02%)相比差距也较大。

  2.科技企业创新潜能有待激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优势未充分彰显,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标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如南山区2020年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01家,居全国各区县第二。依靠企业主体和市场决定的创新发展模式尚有一定距离,高质量构建培育体系,全方位激发创新活力任重道远。

  3.硬科技资源承载平台有待提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科研机构以及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的人才团队仍然较少,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的作用尚未显现。

  4.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够均衡。创新资源主要集中于数字经济产业,而传统制造业较为稀缺;在科技研发链条上主要集中于应用创新,理论创新尤为缺乏,导致传统产业缺乏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链接难以建立。

  (三)面临形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1.牢牢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工作部署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和实施力度前所未有。特别是在今年科学家座谈会上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余杭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最核心、最关键、最可持续的竞争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8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