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临平区“十四五”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单位:
《临平区“十四五”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杭州市临平区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10日
临平区“十四五”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建设基础 4
(一)现状基础 4
(二)主要瓶颈 6
(三)面临形势 7
二、总体思路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发展原则 10
(三)目标定位 11
三、重点领域 13
(一)突出研发创新引领 13
(二)培育优势细分产业 14
(三)拓展融合创新领域 16
四、主要任务 16
(一)加快集聚发展,培育主体梯队 16
(二)布局新型载体,构建创新生态 20
(三)优化临床支撑,健全服务体系 21
(四)升级制造模式,推动价值拓展 23
(五)深化协作共享,构筑开放空间 25
(六)推动机制创新,开拓应用场景 27
五、保障措施 30
(一)加强组织实施 30
(二)加大政策支持 30
(三)强化土地保障 30
(四)健全智力支撑 30
(五)优化营商环境 31
附表:临平区“十四五”生命健康产业重大项目....................32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是新一轮全球科技变革中最为活跃的新兴领域,也是区域布局新动能、提升竞争力的重点领域,更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和民生福祉。为加快推进临平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临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建设基础
(一)现状基础
1.发展质效不断升级,细分领域优势显现。2020年,临平区共有规上生物医药企业23家,实现营业收入84.7亿元,增幅29.3%;截至2021年10月,净增5家规上生物医药企业,累计达28家,实现规上健康制造业增加值30.62亿元,位列杭州各区(县、市)第3,占全区规工增加值的9.59%;同比增幅16.1%,高于规上工业平均3.2个百分点。临平拥有贝达、民生、胡庆余堂、微策、健拓、中翰盛泰等知名企业,在小分子创新药、慢病管理、体外诊断等行业细分领域构建起国内领先的创新实力和行业影响力。
2.平台集聚初见成效,公共服务持续健全。区内拥有省内唯一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聚集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436家,实现从生物工程到药品制造和医疗服务的全产业链覆盖;积极共建中国(浙江)卫生健康研发与转化平台、浙大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载体。通过引进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分中心、浙江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出入境集中检验监管平台、省医疗器械检验院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区等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区内高效服务。搭建浙江省生物医药孵化器并上升为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浙江省科技创新企业24家,形成从企业孵化—加速中试—产业化的良性生态闭环。
3.科技研发成果卓著,创新模式蓬勃发展。全区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其中,贝达药业继2011年研发出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后,2020年盐酸恩沙替尼正式获批上市,成为国内第一个用于治疗ALK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1类新药,是全省“十三五”期间4个(品种)1类新药之一。中翰盛泰Jet-iStar3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肝素结合蛋白(HBP)测定试剂盒产品,双双获批“浙江省首台(套)产品”;安杰思在内镜微创诊疗器械领域获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依托省生物医药孵化器、茧•Space、中翰盛泰医学谷、贝达梦工场、东湖高新生物医药加速器等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团队正加快推动新模式新业态涌现。
4.产业项目加快引推,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临平区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进了投资50亿元以上的中国十大生物科技公司普利制药生产项目、已列入上市辅导的医药服务企业百诚医药。加快智能制造项目推进,支持贝达、民生等龙头企业加速打造生物医药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积极培育高成长潜力的“小而美”生物医药企业,帮助安杰思医学、微策生物、中翰盛泰、麦乐克等一批科创型企业加速上市。对标广州、深圳等地近千条产业政策,形成《临平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征求意见稿)》,不断优化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主要瓶颈
1.重点产业能级相对不足。临平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基础相对薄弱,整体规模仍相对偏小,与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及省内杭州医药港小镇等集聚区差距较大。同时,缺乏百亿以上大企业、国际生物制药巨头项目等引领;区内骨干企业较多专注于各自细分领域,未能产生足够的交叉融合与辐射效应;初创、成长类企业梯队也有待进一步培育。
2.研发创新载体有待建设。临平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创新生态建设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以及类似中科院上海医工所、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高水平创新机构欠缺;生物样本库、基因库、蛋白质库等基础创新资源平台缺位;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环评负面清单限制,平台内无法设立P2及以上等级生物医药实验室等载体,难以支撑产业重大创新突破。
3.专业服务体系亟待健全。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城市以及杭州主城区,临平本地临床资源相对不足,高水平三甲医院和临床专家团队有待引入;生物医药合同研发(CRO)、定制研发生产(CDMO)、合同销售(CSO)、临床申报代理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尚未集聚。此外,因行政区划调整,暂无区级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基金,投融资体系有待健全。
4.产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随着临平区城市化进程加速,医药制造所必需的三类工业用地资源已到瓶颈。在规划面积20.76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中,10.33平方公里的一期开发面积已基本建成,二期10.43平方公里主要为基本农田,短期内无法开发利用,制约重大项目引进和落地,平台内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的扩容需求也难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