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华东地区
重点工程完成情况。“十三五”期间,广陵区共计完成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程33项,其中水环境质量改善类项目11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项目6项,土壤环境质量改善项目2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项目2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项目4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5项,监管能力提升类项目3项,共投资10.21亿元,重点工程执行情况详见附表1。
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广陵区“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共设有五大类17项指标,到2020年底,有15项达到“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林木覆盖率2项指标...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开启水利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初步建成集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防洪更有保障。基本解决防洪排涝突出薄弱环节,遭遇一般洪涝基本不受损失,遭遇超标洪水有应急措施。淮河入江水道巩固行洪12000立方米/秒,骨干河道行洪能力巩固100年一遇,重要支流达到20~50年一遇;长江干流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江淮水都繁盛。江都古称龙川,因“江淮之水都汇于此”得名,公元前486年建城,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自古便是大运河南北物资重要的集散地之一,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遗产点等遗址均是江都自古繁盛的见证。江都现有邵伯镇、大桥镇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毛笔制作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和金银细工制作技艺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世遗明珠闪耀。江都全区拥邵伯古堤、邵伯码头和淮扬运河江都段、邵伯明清运河故道等4处大运河遗产点、河段,留下众多运河文物遗存,是大运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
围绕“全域化、大融合、文化强区、数字文旅”战略,促进江都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到2025年末,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以“江淮之都,幸福源头”为品牌引领,助力江都区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大运河文旅休闲目的地。
产业定位:大力推进江都文旅产业发展,提升文旅产业地位,将文旅产业培育成为地区新的支柱产业。
产业规模:到2025年,江都区文旅产业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游客接待量750万人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
品牌建设:加快景区提质,创建多样化“国字品牌”...
到2025年末,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5张,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张为社会办医预留空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数达到4500张以上,力争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1000张以上。...
主要目标。到2025年,产业规模方面,集群规上企业开票销售超600亿元、全部工业开票超700亿元;技术创新方面,创成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00件,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累计达80家。创新药和高值耗材规模占比显著提高,生物药、高端医疗装备研发创新和重大项目招引取得突破;食品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预制菜比例显著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医美日化和其他健康消费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
到2025年,产业规模方面,集群规上企业开票销售力争突破1000亿元、全部工业开票达1150亿元;技术创新方面,创成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0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50件,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累计达100家;企业培育方面,营业收入过50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15家,形成百亿元以上企业为龙头、50亿元以上企业为支撑、10亿元以上企业为主力、亿元以上企业为基础的梯次结构;产业链培育方面,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50%以上,引导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多场...
——半导体产业。按照“立足中端、挺进高端”总基调,做大做强特色工艺功率器件、电子纸等在国内外已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完善产业生态;加快发展MEMS传感器、光电子器件等已有成功研发基础的产品,促进市场应用,拓展产品种类,增强制造能力;紧盯集成电路、Micro-LED、Micro-OLED、虚拟现实等高端、新兴产业适度布局。
——特色智能终端产业。按照“聚焦特色、由点及面”总方针,全面加快具有传统规模优势的路灯产业向集成化、智慧化转型升级的速度,智慧路灯产量占比达80%,形成...
2025年,产业规模方面,全市新能源产业集群规上企业开票销售达1850亿元、全部开票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年均增幅约41.86%;新能源装机总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容量651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32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7万千瓦;技术创新方面,创成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50件,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累计达40家。扬州成为全省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智慧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新高地,晶硅光伏产业规模列全省第二,氢能产业具有特色示范效应。...
2025年,产业规模方面,全市新能源产业集群规上企业开票销售达1850亿元、全部开票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年均增幅约41.86%;新能源装机总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容量651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容量132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7万千瓦;技术创新方面,创成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50件,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累计达40家。扬州成为全省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智慧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新高地,晶硅光伏产业规模列全省第二,氢能产业具有特色示范效应。...
(一)航空。以协同创新为重要抓手,集聚航空研发与配套优势资源,发挥航空产业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作用,形成航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互促。以飞机整机组装及零部件生产为核心,针对“材料-零部件-组件-系统件-整机”的航空制造产业链,健全航空制造能力,构建航空飞行器制造、总装一体化产业链。聚焦整机、关键零部件等领域,重点发展无人机等整机研发与总装制造、机载系统设备研发与制造、航空装备零部件结构件研发与制造、民机机载共性技术、临空经济等。
(二)工业母机及机器人。突出伺服化、重型化、高速...
到2025年,健康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得到普及,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卫生健康事业整体协调发展,健康服务更加优质公平,人人享有较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健康事业和城乡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市内先进水平。
——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4‰以下,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全市先进水平。
——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力争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2%,1...
——优质主体更加壮大。构建以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优质企业矩阵,到2025年培育形成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00家以上的发展梯队。
——创新能力更加强劲。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成为自主可控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到2025年,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户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左右、拥有一类知识产权6个以上,推动达成产学研协议30项左右,促成技术转移合作和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各10项左右。
——生产管理更加精益。...
到2025年,扬州市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省内领先,全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8,部分领域全国先进。
——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实现5G网络和千兆固网接入市域全覆盖;完成下一代互联网(IPv6)升级改造;全市网络总出口带宽达30T;建成3个以上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华东地区多产业链条的数据中心集聚区。
——大数据开发利用更加深入。有序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应用,培育一批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基本建成华东地区数据流通和应用先行区、大数据创业创新示范区。
...
扬州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扬州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主动扛起&ld...
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首次降到了1500万以下,人口出生率仅为10.48‰,是2000年至今的最低值,也是继“三年困难时期”之后的第一次人口断崖。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较2019年又减少了265万人。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另一方面,“三年困难时期”后的婴儿潮一代正逐步进入退休阶段,需要大量的在职劳动力供养。江苏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4%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20%,2020年江苏65岁及以上人口占16.20%),而2020...
对标《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统筹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商务发展趋势和我市发展条件,未来我市商务领域力争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2035年远景目标。内需消费市场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彰显,商品和服务消费品质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美好生活需要,全市形成更加完备的现代化商贸流通体系。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出口与进口更加平衡,贸易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提升,“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加协调,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水平跃上新台阶。内需与外需相互促进,扬州参与国际国内经济...
到2025年末,将扬州建设成为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战略的独具特色的苏中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产业化、体系化,市场竞争有序、金融风险可控,与扬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实现银行存贷款余额双双过万亿,力争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翻一番,金融业增加值及占服务业比重、社会融资规模、金融业税收较大幅度增长,制造业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占比较大幅度提高,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各类创投基金有效集聚,地方金融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融资结构明显改善,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高,金融空间布局更趋合理,金融科...
扬州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扬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质量大幅提升,产业支撑体系显著完善,形成布局合理、集聚集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左右。高端装备、智能及新能源汽车、航空产业三大地标产业规模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协同合作的创新体系,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富扬州特色的创...
《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将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331”工程:
1.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培育工程。为增强现代服务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现代服务业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突出龙头型、链主型企业,兼顾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围绕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家庭服务等重点领域,遴选300家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建立健全省市共同培育机制,集中资源力量,加大在创新平台...
“十四五”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更高水平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创新驱动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更加明显,区域协同融合创新更加紧密,创新园区载体平台发展内涵进一步提升,创新企业主体梯队进一步壮大培强,宜创宜业“好地方”形象进一步彰显,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保持全省靠前位次,成为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人才集聚与科技产出取得新突破,公民科学素质普遍提升。到2025年,全市研发经费...
(一)坚持生命至上,建强公共卫生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平急结合、联防联控”策略,聚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重大疾病防治和职业健康保持等关键领域,健全工作体系、管理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和公共卫生治理水平。
1、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保持高度警惕,保持指挥体系不变,工作压力不减,进一步落实“四方责任”和“五有一网格”要求。强化疫情监测预警,做好病例、口岸、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等监测,加强发热门诊(诊室)病例排查报告,落实重点人群...
扬州工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矛盾突出,补短板、强弱项任务艰巨。县域、园区、项目等对工业总量的支撑不足。工业开票销售超千亿、超800亿县域分别仅有2家,省级以上园区仅有3家规上工业开票销售超500亿元,乡镇工业集中区仅有4家全部工业开票销售超100亿元,县域、园区平均规模对比周边总体偏小。工业重大项目投资规模呈减少态势,新建项目体量不如技改项目,一批重特大项目未能实现预期产出。企业规模支撑、税收贡献、创新引领能力依然不强。百亿元以上企业仅7家,且属于传统产业领域或生产基地型企业,产业链带动能力和自主经营发展能力...
到2025年,培育开票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55家、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餐饮龙头企业30家,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美食街区或集聚区10个,评选世界美食之都示范店100家,世界美食之都建设理念在全市得到广泛认同,重要节庆会展、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实施,现代美食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发展方式全面优化,发展新动能全面形成,供给品质和市场口碑持续提升,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对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支撑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