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做精做特两大辅城。因地制宜推动辅城差异化特色发展,与主城协同互补、高效联动。晋西辅城重点推进世纪大道南延伸暨北环片区5个项目,前瞻布局城际轨道站点TOD片区,开展三里街片区综合整治提升,加快集成电路工业园开发,加强安海、东石等镇协同融合,大力发展空港产业配套、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疗健康等业态,打造南翼新城核心区。晋南辅城重点开展多层次主辅联系通道规划研究,实施英林镇区更新7个项目,改造提升G228滨海旅游风景道,完善福大晋江校区周边配套,发挥渔港经济区带动效应,大力发展科教研学、纺织服装、海洋生物、文体旅融合等业态,做精特色小镇,打造滨海科教旅游带。
4、畅通内外交通体系。对外层面,促成福厦客专通车,配合做好城际轨道R1线、东海通道等前期工作,完成机场扩能改造,加快空港物流园建设,争取动车站开通货运场站功能,加速打通对外交通“大动脉”。市域层面,围绕完善“三环七射”快速路网,加快推进“聚城畅通”,做细晋光路快捷化、双龙路改造等项目前期,开工建设晋新路快捷化、池峰路南延伸,加快推进一重环湾西滨段、世纪大道南延伸工程,建成晋江南高速连接线、刺桐大桥-江滨南路节点改造等项目,加快快速通道成形成网。市区层面,实施26条市政道路项目,完善重点片区交通配套,打通一批断头路,提高城市路网通达性。
5、坚持智慧精细管理。开展城市体检,完善城市数据底座,建设实景三维晋江、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搭建城市大脑,推进“一屏统览、一网统管”。实施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新增变电容量36.6万千伏安,加快热电联产机组扩建、燃气电厂二期、闽投储能二期建设,改造老旧供水管网10公里。建设路面充电桩500个,实施公共自行车无桩化升级。搭建智慧停车监管平台,新增智慧停车泊位3000个。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改造城市垃圾收运系统,完善垃圾处理费征收机制。开展2条重要通道环境整治,提升14条道路绿化景观,完成晋江南岸夜景照明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巩固文明城市常态创建成果。
6、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实施30个大气减排治理项目,推进制鞋行业有机废气治理,完成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提升整治。实施78个河长制项目,建成西南片区尾水排海工程,开工10个环保基础设施项目,铺设污水管网20公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初验率提高到80%。完成西畲铸造行业整合搬迁,推进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试点,整治废弃石窟5个。落实林长制责任,深化“绿满晋江”三年行动,新增造林3000亩,复绿裸露山体300亩。实施一批“百姓园林、山水园林、文化园林+门户廊道”项目,建设10个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加快推进九十九溪田园风光项目,建成紫湖郊野公园,提升罗裳山—华表山—灵源山慢行福道,打造更多生态自然的绿色休憩空间。
(四)抓改革促开放,打响最优营商环境品牌。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进一步破除发展制约,提振发展信心,快速激发全力拼经济的动力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1、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晋江的发展成就,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民营企业家贡献重大。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坚持“晋江经验”为引领,一如既往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我们自己人,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力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当好最坚强后盾。落实组合式税费政策,修订新一轮经济鼓励扶持措施,“第一时间+顶格优惠”直达企业。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开展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建设工业运行监测系统,全力帮企业稳资金、稳预期,抢订单、拓市场,有效避险纾困,新增培育市场主体5.5万户、规上企业400家、限上企业280家。深化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办好领航混沌创新班,扶持腰部企业成长,新增培育产值超50亿元企业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
2、更大力度推动改革赋能。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开设企业政务服务线上专区,开展4个高频服务领域综合窗口试点,实行“一窗式无差别受理”,推行工业项目“五证同发”,试行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对单位工程实行单独竣工验收。开展国企提质增效攻坚专项行动。启动分类管理改革,大力引进高级职业经理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144个国企实体化项目,探索市属国企与大型央国企、产业基金、工业地产等合作,引入外部资金和优质资源,参与城市更新、园区建设、产业发展,以项目运作培养自有团队,打造核心业务品牌,新增AA+主体评级企业1家。深化农村改革试点。加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慎开展国家农村土地“两项试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等试点工作,实施20个集合式住宅示范项目,激发农村有形资产、无形资源。推进供销社改革。抓实“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开展“五联供销”行动,整合组建大供销集团,筹建供销合作发展基金,新增20个供销为民服务点,完善市镇村三级现代化流通服务网络,构建供销冷链物流、再生资源回收开发利用体系。
3、更大力度重塑高品质发展空间。坚持亩均、平米论英雄,纵深推进空间腾挪盘活。开展经开区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强化“全市一区”内部联动,推动从“物理空间改造”转向“产业生态构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编制产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高起点建设14个综合产业园区,推进127个产业项目、38个配套项目,完善研发、设计、检测、供应链金融、邻里中心等功能,建成6个微工业园,新增产业空间超700万平米,集聚入园优质企业100家以上,整体构建高效供应链体系。开展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因地制宜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建立低效用地数据库,按照相邻镇域、连片整治思路,策划推进一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政府收、市场换、司法拍、异地挪、低效提”等模式,分类盘活低效用地4000亩以上。划定工业产业区块线,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探索以工业为主导功能的混合产业用地出让。上线亩均效益评价大数据平台,强化“优质精扶、低效倒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