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在宁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宁国市人民政府市长 杜德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为不易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宁国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抢抓各种机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年来,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字当头、以进促稳,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初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左右。连续七年入选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十强县。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第59位,保持全省第一。
一年来,我们坚持把项目、招商、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和生命线,抢时间、争进度,项目工作成效显著,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调整优化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实施市级重点项目249个。全省唯一县域两座抽水蓄能电站同时建设,万家水库正式开工,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达到308个。大力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处置,合理保障用林需求,精准实施征收征迁,保障项目用地8390亩。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用力,办成了一批群众期盼已久的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充实。宣绩高铁开通运行,宁国人民的“高铁梦”终成现实。河沥溪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历史记忆和特色文化有了承载。“皖南川藏线”推出10周年,建成国家级风景道、省级美丽公路,年接待游客超840万人次。全面完成省定民生实事和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全年投入民生工程资金8.5亿元。
(一)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产业集群加快壮大。中鼎集团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100强,桑尼泰克轻量化零部件、万安智晟、东方精密、麦特高性能电容器等建成投产,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增速保持20%左右,耐磨铸件、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初具规模。在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分类评估中再次位居首位。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评AAA级。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库伯公司、红桥金属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家。“鼎造智云”获评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3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家,完成数字化改造企业64家,新建5G基站195座。全年直接融资34亿元,金鑫电机晋级新三板创新层。入选亩均效益领跑者国家榜单1家、省级3家。平台载体做优做强。经开区位列全省综合考核国家级开发区第7位,入选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全省“两业融合”发展标杆。河沥溪工业污水处理厂一期投入使用,电镀中心污水处理厂完成扩容改造升级。化工园区信息大楼、热电联产一期等配套设施建成,司尔特片区应急消防救援站投入运行。东津特色产业园LNG气化站、中溪污水管网二期建成。110千伏嵩合变建成运行,110千伏东坡变、玉屏变完成扩建。
(二)开放创新激发动能活力。开放发展不断深化。皖赣铁路改线工程正式通车,宁国—临安城际铁路预可研报告编制完成。宁旌高速、G329小汪村至梅林段“二改一”、东北外环、西北外环二期加快建设,南部乡镇东西向通道、方胡路、盘龙路建成通车。成功举办长三角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会,组织20家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完成进出口总额8.5亿美元、跨境电商交易额8亿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00亿元。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新增省级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7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家,3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3个项目入选省科技专项。合工大(宁国)产业研究院、安工程(宁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实施联合技术攻关项目11个,中鼎省级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等次,桑尼泰克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16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824人。连续三年科技创新指数位居全省前列。营商环境更趋优化。常态化召开政商恳谈会,扎实开展“优环境、促经济”重点企业走访和“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全年收办企业诉求1496个。103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推行“三减三极”,环节减少37%,材料减少16%,办理时限压缩至2.1天。落实各级各类惠企政策22.5亿元,新增贷款56亿元。连续五年获评“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全省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居第7位。
(三)城市乡村加快融合发展。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站前路、胡乐司路建成通车,宁国大道完成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建成绿道5.5公里、景观节点工程3处。14个老旧小区、18条背街小巷完成改造,新增城市停车泊位5060个,拆除违法建设9.8万平方米。排水管网提质增效工程一期投入使用。河沥溪老食品厂宿舍启动自主更新。港口海螺居民生活服务中心建成,世纪大道、集镇雨污分流管网完成改造。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恒满食品、金津肉业等建成投产,福庆全入选中华老字号,新增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4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0.3%。国储林南极山核桃示范基地建成,新增“小山变大山”2.5万亩。新建及提质改造高标准农田1.3万亩,改造撂荒地3200亩,找回耕地5000亩。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建成省级中心村6个,完成重点自然村整治50个、农村改厕1909户。获评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重点县。城乡发展协同共进。新纳入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48户115人,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182条,消除返贫风险53户114人,百万元以上强村达32个。完成城乡公交运营体制改革,建成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8个。完成农村公路升级改造163公里、安防和养护工程195公里,改造危桥4座。城市管网延伸工程建成,149处偏远山区小微供水保障工程投入使用。完成潘茶小流域国家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除险加固小型水库8座。实施移民后扶项目29个。开展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促消费系列活动,青龙湾通用航空入选“皖美消费新场景”。获评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
(四)生态优势彰显绿色价值。污染防治扎实有力。整改完成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突出生态环境问题87个,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7家。开展大气环境质量管控、建筑垃圾管理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空气优良率保持95%左右。69个入河排污口纳入统一管理,乡镇及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完成调整划分,水质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绿色转型加快推进。顺利完成能耗“双控”任务,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5%左右。备案光伏发电项目181个,新增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4家。发放“绿税贷”15.9亿元。完成营造林10.9万亩,发放全省首批“林票”,获评省“以竹代塑”应用推广示范基地。全域旅游蓬勃发展。青龙湖欢乐水世界完成提升,开通全省首条“美丽航道”。宣石博物馆开馆,西村开元颐居酒店、龙门滑雪场等正式运营,新建配套停车位600个、驿站5个、观景台3个,村咖、露营地等新业态出圈出彩。西津野渡获评全国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千秋畲族村、板桥村分别获评省级休闲旅游精品示范村、最干净景区景点及旅游乡村。全年接待游客12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4亿元,分别增长16.8%、16.2%,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五)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新开发公益性岗位330个,新增城镇就业8056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877万元,新招引外来务工人员4050人,残疾人集中就业率位居全省县域首位,获评全省“三公里”就业工作先进地区。改造农村危房53户。建立社保卡“一站式”服务网点60个,实现跨领域多场景“一卡通用”,全年发放各类社会保险金23.7亿元、社会救助资金9100万元。医保结算实现全流程全场景人脸识别支付,市医院医保服务分厅建成使用。民生实事落实有效。新增公办幼儿托位100个,第二幼儿园获评“全国营养与健康示范校”。入选全省首批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示范区,宁阳学校河沥校区初中部投入使用,新高考改革顺利实施,高考、中考再创佳绩。安徽商职院宁国专业分院正式成立。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市医院、市中医院引进长三角知名专家坐诊会诊348场次,县域就诊率提升至90.1%。社会福利院入选长三角旅居养老地。新图书馆投入使用,获评全省“十佳夜读空间”。文化馆获评省少儿艺术普及优秀单位。成功举办“中国·皖美山水”骑行赛和安徽省龙舟公开赛。社会治理高效有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两个排查见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完成燃气管道更新改造9公里、“瓶改管”3800户,防汛灾害点位实现应急广播全覆盖,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破获涉黑涉恶十类刑事案件21起,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损失金额数实现双下降。甄选解决“宁呼我应”群众诉求852个。推深做实“周六大接访”,依法依规处理群众合理合法诉求。蝉联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祝章成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港澳台、档案、地方志、供销、老干部、烟草、邮政等工作扎实推进,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和国防动员工作进一步加强,工商联、工会、科协、文联、青年、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和红十字事业取得了新成绩。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持续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一是着力打造法治政府,决策更加规范。严格执行政府工作规则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确保各项工作依法规范。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57件、政协委员提案140件。办理市长热线信箱1.7万件。办结行政复议案件71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法律援助中心获评全国先进工作集体。二是着力打造有为政府,工作更加主动。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说了就干、干就干成。“两统筹一次查”改革、产业集群建设典型做法分别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黄莺山地灾点提前避险转移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荣获省政府科技创新督查激励。三是着力打造廉洁政府,作风更加严实。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坚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压减。抓好巡视巡察及审计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各位代表!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更为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勠力同心、难中求成,取得以上成绩实属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落地转化的结果,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拼搏奋进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扎根宁国的广大投资者,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政府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宁国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经济运行困难和挑战较多,宁国部分经济指标未达预期。二是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经济质量和做大总量的任务艰巨。三是一些行业出现“内卷式”竞争,部分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困难。四是财政收入受宏观环境影响出现短收,各领域刚性支出不断增长,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五是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均衡,民生建设仍有短板,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六是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领域依然存在风险和隐患。七是少数干部攻坚克难、敢作善为的能力仍需增强。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将坚定信心、迎难攻坚,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