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5年1月7日在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 方小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24年主要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拼出了承压奋进、争先创优的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亿元,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亿元,增长8.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9042元、36575元,增长5%、8%;节能减排完成年度控制目标。
回首过去一年,我们登高望远、争先进位,板块贡献度进一步彰显。GDP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三次入围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区,荣登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榜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2项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市对区目标考核实现“八连冠”。获评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全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重点县、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优秀单位。义安经开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中首次进入前30名,创历史最佳。
回首过去一年,我们蓄势赋能、真抓实干,发展增长极进一步厚实。全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热潮澎湃。总投资近70亿元的国能二期成功立项,实现了关键性突破。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东部新城校区正式奠基,“家门口的大学”绘就东向门户新地标。景昌宽厚板项目顺利投产,迈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实的一步。中车长江、新桥矿业、上峰水泥等重点企业向“新”发力。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博日、铜勤、科创等“园中园”化茧成蝶,“产业+基地+基金”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蓄势待发。资本市场表现强劲,富乐德科技股价、市值屡创新高。
回首过去一年,我们内培外引、精耕细作,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顺安河国家幸福河湖加快建设,江南铜谷风景廊道“一路风光”,金山成为市民心驰神往的“阿勒泰”,大凤凰山片区“自然禀赋+工业底蕴”文旅模式成效初显。犁桥水镇升格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永泉小镇营收突破亿元大关,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次聚焦报道。成功入选长三角慢生活旅游最佳体验度城市。举办凤丹产业发展院士论坛、承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等重要活动。全年接待省内外政务考察团近百次,义安知名度和美誉度受到广泛关注和称赞。
回首过去一年,我们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干事精气神进一步提振。这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和考验比预想得多。难以忘怀的是,我们上下同心,全面打赢一场防汛抗洪“主动仗”;我们逐日攻坚,成功啃下多个征收清零“硬骨头”;我们四面出击,顺利落地一批延链补链“好项目”;我们迎难而上,稳妥化解诸多新旧交织“老大难”。全区上下以“我怎么样、义安就怎么样”的主人翁意识和担当“人人尽责作贡献”。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项目、拼经济,发展底盘更为稳固。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主动适应招商引资新形势,探索实践“5+3+X”招引工作模式,成功签约蒋氏集团r-PET等项目95个,总投资达302.8亿元。新签约项目开工率达73.7%,富迪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70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新开工项目纳统率达76.8%,博芯微半导体等63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纳统。总投资10.2亿元的富乐德半导体装备核心部件气体分布盘项目在“投资安徽行”2024年主旨发布大会上签约。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签约长三角区域亿元以上项目37个。
项目建设跑出新速度。深化“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用足用好“周六项目日”“项目管家”等协调推进机制,有效打通项目建设堵点难点痛点。旋力绿色低碳生产基地等82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嘉铜二期等50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参加省开工动员项目27个,项目开工数、开工率、纳统率均位居全市前列。
谋划争取取得新成效。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大力实施项目谋划百日攻坚行动,超前谋划、梯度储备、精准对接,全年谋划在库项目188个、总投资达856.32亿元。全年成功争取上级资金15.3亿元、增长10%,成功发行新增政府债券资金8.17亿元,争取“两重”“两新”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65亿元。
(二)延链条、育业态,产业体系更趋完备。
工业经济韧性十足。加快构建“133”战新产业体系,全区60家战略性新兴企业完成产值121.6亿元、增长46%,高技术制造业完成产值9.11亿元、增长6.3%。坚持“三化”引领,开展“技改双百”工程,实施技改项目63个、完成投资18.4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以上节能目标。49户企业入列国家级“小巨人”培育库,72户企业入列省级“专精特新”培育库,义安区新型金属功能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安徽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上峰水泥入选国家绿色工厂名单。深入实施工业企业梯次培育计划,规上工业企业净增2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60亿元、增长18.3%。
第三产业亮点纷呈。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4.6亿元,增长4.5%。连续开展六轮消费券发放活动,累计发放消费券500万元,直接带动消费5000余万元。新增外向型经济主体28家,跨境电商出口交易额达2.44亿元、增长86.2%,获评全省农村电商示范县。富乐德长江半导体获批开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全球保税维修业务,全省唯一。环天井湖特色餐饮街区获评第四批安徽特色商业街。五松休闲文旅集聚区入选全省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犁桥水镇入选第四批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省十佳夜游街区名单。永泉小镇获评省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省最干净景区景点称号。连续承办“我们的节日—欢欢喜喜过大年”系列活动,文旅工作在全省作经验交流,全年接待游客数、旅游营收均创历史新高。
现代农业成果丰硕。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建设高标准农田3.1万亩,稳定粮食种植面积26.39万亩、总产量2.2亿斤。扎实推进“二轮延包”试点,工作做法获农业农村部专题调研肯定、在全省经验推广。完成农业总产值28.03亿元、增长4.8%。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19家,实现产值9.2亿元、增长6%。新增“两品一标”9个、“皖美农品”5个。张林渔业入选第四批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认定名单。康恒生物科技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数字农业工厂。义安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入列第六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三)优环境、蓄动能,市场活力更加强劲。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扎实开展“三提升,两压缩”专项行动,全力提升审批效率,全程网办达100%。持续推进政务服务综窗改革,区级214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驻区政务服务中心,逐步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年”,开展“亲清有约、‘铜’心助企”活动46场、走访企业151家,省为企服务平台收集涉企问题618件、办结率达100%。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减税降费及退税8.14亿元。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发放新型政银担担保贷款7.47亿元、“税融通”贷款7.02亿元,累计办理过桥资金2.45亿元。
创新创业量质齐升。持续深化与中科院过程所、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院校产学研合作,全年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3个、技术合同成交额3813万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8%、增加值增长12%,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总数达137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5.5亿元、增长12.9%,投入强度达2.6%、增长7%,龙峰新材料等3家企业成功认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新增授权发明专利57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1.9件。全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3766户,其中新登记企业2187户、增长13%。新梦想冷链入选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主体名单,全市唯一。
园区国企协同并进。义安经济开发区提质扩量,核心区“四上”企业经营销售收入、规上工业产值、税收分别突破270亿元、160亿元、15亿元,增幅均达20%以上,先后获评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国家级园区水效领跑者、省级经济开发区亩均效益领跑者、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称号。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增能扩容,食品孵化器、创新基地和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投入使用,铜草花路、沈桥路、何冲路建成通车,收回盘活流转土地2570亩,争取国家产业融合项目中央预算内资金2000万元,园区总产值、规上企业产值分别增长12.8%、23.6%。耀安集团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耕资源利用、大宗商品贸易、生态农业和文化旅游等领域,高效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现项目建设投资22亿元、营收15亿元、经营性利润1.8亿元,上缴各类税金4500万元。金桥集团立足主责主业,全年获批银行授信5亿元,实现营收1.2亿元。
(四)塑格局、提品质,城乡建设更具质感。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加快推进东部城区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及配套设施工程PPP项目,顺安河大桥等10个项目全部竣工。成功引进金瑞达酒店,东部新城高端商务配套再添新员。持续做好五松城区城市更新,倾力打造文化阅读、全民健身、医疗服务、商业设施等“15分钟生活圈”。开展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十整治、六提升”,推动小区物业管理水平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有序开展。打造江南文化园、羊湖公园“席地而坐”会客厅,连续三届蝉联省级文明城区。
乡村振兴快步推进。加快“四宜四美”和美乡村建设,统筹抓好5个精品示范村建设,完成7个省级中心村和55个美丽宜居自然村庄建设,清淤当家塘1390亩,改造提升农村厕所2100户。2023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顺利通过全省实地核查评估,再次取得“好”等次。稳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五松城区部分管道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完成西联小水厂收购,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大力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建设总里程70公里。胥坝、老洲公交路线通车,全区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加快长江铜陵河段治理义安段、钟仓二站改扩建等12个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区水利局获评全省河长制工作先进集体。
生态环境稳步向好。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PM10、PM2.5平均浓度等全面完成市下达约束性指标;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市第五自来水厂和老洲、胥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扎实推进土壤“三普”工作,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全部销号,扎实做好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和2024年省环保督察。铜陵渔政执法水上基地正式启用,涉渔行政案件、刑事案件分别下降8.8%、40%,工作做法在全省推广。
(五)暖民心、兜底线,群众生活更有奔头。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力推动政府“办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投入4.52亿元高效实施42项民生实事,全年支出财政民生类资金39.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5%以上。全区“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新增城镇就业实名制2570人。聚焦“一老一小一残”,持续提升社区居家养老、农村敬老院服务能力和散居孤儿、“两残”保障标准。征缴社会保险金7.7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兜底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6366.18万元、特困供养资金1295.32万元。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7.8%,医保待遇享受达38.5万人次,实现省内门诊慢特病待遇资格互认,区医保局获评全省医疗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分配安置房413套,改造老旧小区、农村危房惠及居民2092户,新增停车位4000个,民生更为可感可及。
社会事业更加有质。深化“五育”并举,中小学课后服务、幼儿园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完成安平等3所中学教育资源整合,顺利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区评估。加快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推动“两高+”医防融合,稳步推进国家健康示范区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血吸虫病消除省级达标验收。完成金榔等5个基层供销社改制工作。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单位、个体经营户较“四经普”分别增长93.8%、65.9%。老洲乡获评全省防汛救灾先进集体。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工商联、红十字、关心下一代、老龄工作有力推进,文化、体育、国防动员、兵员征集、退役军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物价、地震、档案、融媒体、地方志、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机关事务等工作均取得新进展。
社会治理更加有效。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未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严守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四大安全”。办结12345市长热线、领导信箱等15222件,办结率、合理诉求解决率均达100%,办理质效位居全市前列。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成“一站式”综治中心,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获评全省信访工作优秀单位。区司法局荣获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集体称号。金融风险防范有力,债务风险稳定可控。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实现“两降两升”。
与此同时,我们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动真碰硬做好省委巡视整改工作,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主动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各类议案、建议、提案227件。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区政府门户网站连续四年跻身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前二十五强。持续深化府院、府检联动。持续强化审计和统计监督,坚决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区委实施细则,驰而不息纠治“四风”,深化“小微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扎实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工作。
各位代表!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高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向全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区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辛勤奋战在各个领域、各个岗位的全区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义安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优质项目不多,投资增长不快;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民生保障还存在一定短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政府职能转变仍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扬长补短、敢闯敢干、奋勇争先,努力把义安各项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