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推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区中心医院等入选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区中医医院、区妇婴保健院通过二级专科医院等级复审,万里、桃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区康复医院、区中心医院急诊综合楼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新增病床数300张。互联网医院建设实现区属综合性医院全覆盖。推进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落地。
文化、体育事业有序发展。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正式开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完成改造提升并重新对外开放。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线上文化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做好第十七届市运会区代表团组团和参赛工作。启动青少年运动保障基地建设。新建改建19条市民健身步道、60处市民健身苑点,建成区冰上运动中心,全民健身工作扎实推进。
同时,深化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工作,完成亚东边境小康村建设。国防动员、双拥共建等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宗教、残疾人、红十字、粮食安全等工作扎实开展。
(六)提升效能、改进作风,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政府运行更加高效。持续提高“一网通办”好用程度,各项改革举措有序开展,新增“免申即享”服务16项、“高效办成一件事”7项、“靠谱”公共服务事项83个,制发1873张“一业一证”综合许可证。推出“1+9+N”政务服务人员评价体系[8],297个事项实现自助终端跨省通办。举办第三届政务服务“网办季”活动。做深做实常态化陪办、全程帮办机制,精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依法行政更加深入。成功创建“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全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连续两年居全市首位。全市首创行政复议案件审议点评“二合一”模式。2021年普陀区政府透明度指数在全国县(市、区)政府序列中排名第一。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断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主动接受监察、社会和舆论监督。办理市、区人大代表建议81件和市、区政协提案131件。
作风建设更加扎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以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压减非必要、非急需支出12.5亿元,集中财力保障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地,兜紧兜牢“三保”底线。有序推进方舱资产处置,避免国有资产损失浪费。强化行政权力内部流程控制,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推动政府系统“拖、等、放、推”现象专项治理,政府系统执行力、落实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面对空前艰巨的抗疫大战大考、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全力奋战在两个战场,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成效,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全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普陀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尤其是在抗疫大战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各条战线工作人员,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普陀发展的市级机关各部门、驻区部队、国内外驻区机构和区内各企业、各单位,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外部环境仍然具有不确定性,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遭受冲击,稳增长、稳就业、保市场主体任务艰巨。二是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亟需补齐,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三是政府服务管理效能仍需进一步提升,政府作风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直面问题、正视不足,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不辜负全区人民期待。
二、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二届市委二次全会精神,按照十一届区委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眼“四个结合”,坚持“四个放在”,发扬“人靠谱(普),事办妥(陀)”的精神,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写好五线谱,谱好两部曲,携手零距离,共画同心圆”的奋斗目标,真抓实干、奋勇向前,推动普陀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贡献。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市保持同步,区级财政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四大重点培育产业占区级税收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家,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
重点推进六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抓牢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动力与速度相得益彰、增量与存量齐头并进、规划与产业互为前置,统筹兼顾外延拓展式和内涵提升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聚力稳增长。巩固和放大经济向稳向好态势,更好发挥稳增长专班作用,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及时解决堵点卡点问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注重围绕市场主体需求施策,更好推动助企纾困一揽子政策落地落细、精准滴灌,开展跟踪问效和政策储备,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完善“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工作机制,狠抓在建项目推进、新项目开工,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加快布局新基建,新增5G室外宏站200个。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办好各类主题促消费活动,形成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特色商业地标。打造有色金属供应链创新应用示范区,推动现货市场转型升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