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9日)

  争创更多试点示范。全力争取与示范区建设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模式,推进跨省域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加快推动省委、省政府支持示范区发展意见落地见效,积极争取人才个税补贴等政策。全力争创省级数字化改革先行示范区,着力打造一批“切口小、方法巧、效果灵”的数字化应用项目,以数据为核心推动产业基础结构再造、政府服务流程再造、城市运行模式再造。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农用地、建设用地向未利用地转用机制,推动功能混合和空间分层的复合用地试点。推进吴江区全域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统筹编制和规划管理机制试点工作。推动水乡客厅等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高质量承办示范区五周年工作现场会、开发者大会暨全链接大会。

  推进协同开放增效。深入推进沪苏(州)同城化,强化与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的交流合作,主动承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带动和上海产业、科技、人才等溢出资源。叠加联动各类战略平台、开放平台,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综保区、东方丝绸市场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保税维修等服务贸易,优化贸易结构,提高一般贸易比重。积极拓展QFLP、境外国家主权基金、存量置换等引资方式,确保实际使用外资超5亿美元,其中以利润再投资方式出资占比超20%。扩大APEC商务卡惠及面,积极开拓“一带一路”、RCEP地区等新兴市场,争取2家以上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以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推进太湖新城、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加快布产业、聚人气、出形象。高标准打造苏州湾总部商务区,推进花港湾科创商务区建设,加快云梨桥畔、盛家厍、国赵路片区、蚕花里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启动同里古镇保护利用西扩工程。加快苏州南站、盛泽站建设,确保沪苏湖高铁年底顺利通车。推动通苏嘉甬、水乡旅游线、太湖隧道、苏同黎公路、长湖申线航道(江苏段)、苏台高速(七都至桃源段)等互联互通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低空基础设施,建成1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点。完善城市运行感知体系,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

  (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培育新动能抢占战略制高点

  牢牢把握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落实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着力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全力增创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育强科创森林。推进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16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超2500家,新增“瞪羚”企业5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提升科技招商专业化水平,引育人才科技项目200个,新增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3家、创新创业领军项目60个。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7%,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32件。

  提升科创能级。支持江苏省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推进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高质量发展。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10家以上,新完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40个,新增省、市核心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10个,江苏省、苏锡常首台(套)重大装备3个。力争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突破。

  优化科创生态。更大力度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引留高校毕业生1.8万人,实现人才资源总量达40.7万人。大力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推进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确保省级“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企业、试点企业数量继续全省领先。升级“科贷通”等“类平台”融资渠道,加大创投力度,成立吴江区产业投资母基金二期,苏州湾创投壹号新增入驻机构30家以上、注册规模超150亿元。

  (三)发挥民营经济优势,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新型工业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与未来产业培育,全力争创全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焕新传统产业。巩固拓展民营经济优势,健全“组长+链主”机制开展强链补链延链,集中力量推动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建成纺织化纤、电梯行业“产业大脑”,探索“产业大脑+智能工厂”模式,积极培育“灯塔工厂”,持续发展壮大国家级“双跨”平台。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优秀场景)、省(市)智能工厂5家以上,新增省、市两级示范智能车间30个、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家、省级5G工厂2家、省星级上云企业100家。完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全面推行“数据得地”和“工业上楼”。

  壮大新兴产业。发挥“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牵引作用,放大同里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集聚效应,招引和培育新能源项目15个以上,力争新能源产业三年迈上千亿级。打造低空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发挥东部通航等头部企业优势,吸引40家上下游企业落户,支持博众精工等企业积极拓展低空产业链,在物流运输、空中游览、医疗救护、应急救援等领域先行先试,争创低空经济试验区。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算力、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产业,全力争创国家级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苏州市算力产业研究院,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加快中国联通苏州吴江算力中心项目、中国移动长三角(汾湖)云计算中心二期项目落地,确保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一期先行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节点调度中心建成投用,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以上。

  培育未来产业。发挥苏州大学未来校区平台作用,加快苏大未来校区二期、苏州大学·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统筹未来产业学科建设和产业培育,支持争取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结合主导产业规模优势和龙头企业整合优势,大力培育前沿新材料、量子技术、生命科学、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支持亨通等企业深耕量子保密通信领域、新视界等企业加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推动朗雄储能等新型储能重点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加快集聚海洋通信、海洋装备等领域项目和企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961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