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9日)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争当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力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

  推动农业高质高效。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做强吴江“种子芯片”。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农产品网络年销售额38亿元,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20亿元。引育农业科创企业5家,创建示范“无人农场”2个,培育农业精品品牌2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8%。持续推进“三高一美”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7300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3.2亿斤以上。

  推动乡村宜居宜业。重点打造环长漾、环鼋荡、环澄湖等片区,新创建特色精品乡村2个、特色康居乡村20个。加快全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试点地区建设,推动智慧农村建设全覆盖。推进农村物流示范点建设,新建农村快递综合服务站30个,新增邮政、快递智能信包箱500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完成15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农村公厕管护水平。打造“四韵和融”特色农村公路品牌。

  推动农民富裕富足。发挥乡村振兴母基金撬动作用,推动一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确保入市土地增值收益更多更好地惠及农民。全面推广劳务合作社,增加农民就业收入。大力发展直播电商、订单农业、零工市场、社区团购等农民就业新业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1000人次。实施好村级集体经济、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35个重点帮促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强,实现全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00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稳步降低。

  (五)传承发展江南文化,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实践

  植根传统文化,弘扬地域文化,以实施文化强区“8050”计划为抓手,织好传统与现代和谐交融的“双面绣”,努力把吴江文化优势巩固好、发挥好、转化好。

  保护用好文化资源。深化“古”系列文化名片,持续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动同里、黎里、震泽等江南古镇联合申遗,平望创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推动陆港村保护更新项目、黎里古镇历史镇区建筑修缮及保护提升项目、震泽镇水乡再塑和古镇保护工程。提升“苏”系列显示度,建设重点公共文化领域专题数据库,打造苏州丝绸纹样数字馆、宋锦非遗馆、故宫·苏造府,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交易平台建设等工作。做好“名”系列文章,开展人文经济学课题研究,建设(费孝通)江村学院,建成江村国际社会实践交流中心,更好发挥柳亚子、程开甲、杨嘉墀等名人故居作用,讲好江南文化名人故事。

  繁荣文化事业和产业。推进腾讯数字、平望·四河汇集二期、盛泽“丝绸水路”等计划投资近50亿元的50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文化产业招商中心、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新签约文旅产业项目25个,新增规上文化产业企业15家以上,实现文化产业产值220亿元以上。推进江村蚕桑国际研学产业园、太湖雪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盛泽丝绸文旅产业园建设。高水平运营苏州湾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等文体新地标。推进太湖苏州湾度假乐园建设。办好世界杯攀岩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长三角水上运动季、中国围棋“天元赛”等品牌赛事。推进东太湖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会同青浦、嘉善共建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涵养社会文明新风尚。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营造全民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用好苏州公民道德馆、苏嘉铁路百年历程展览馆等载体,积极传递正能量。推进文化惠民,实现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超过苏州平均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培育,深化文明乡村群建设,擦亮“美美吴江”文明实践品牌。创建江苏省婚俗改革实验区。推动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提档升级,深化“童”字系列美育活动。

  (六)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图景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当好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

  全力抓好太湖综合治理。聚焦太湖“两保两提”,开展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太湖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和改造提升工作,实现太湖一级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全部纳管处理。“一企一策”完成涉磷企业规范化验收,建立排污许可与环评、总量、监测、统计等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相衔接的联动机制。推进重点湖泊“一湖一策”方案实施,完成环鼋荡岸线贯通等工程。在太浦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增设监测点位,加密国省考断面水质预警监测。确保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保持100%。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化源头治理,持续推进喷水织造、印染、涂层等行业整治提升,加快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等4个印染(功能)集聚区建设。强化大气污染物减排,持续开展涉VOCs工业企业治理。深化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加快推进吴淞江整治工程,启动吴江蓝环(北环线)建设。探索建立国家级湖泊污染治理和保护平台,推进水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应用。加强年产废量10吨以上企业危废规范化管理,完成15个“无废城市”工程项目建设。打造工业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区。确保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省考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全面落实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探索示范区排污权、用水权、绿电、绿证等跨区域交易,争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前瞻开展碳足迹认证和绿电溯源等工作,推动构建ESG发展生态圈。推广分布式光伏、绿色技术运用,新增“近零碳”工厂、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以上,探索零碳产业园建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深入推进低效工业企业整优提升攻坚行动,完成整优提升1.2万亩。举办太湖生态论坛并设立永久会址。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961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