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优成效培育产业集群。对标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放大六大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全力推动集群式、规模化发展。突出链主带动。深入实施“链主”企业、“雁阵”集群培育计划,放大沂州科技、新春兴、长城汽车核心零部件等链主企业拉动效应,持续推进产业“强链、补链、连链、延链”,全力打通上下游、畅通产业链,加快形成百亿领航、十亿带动、亿元支撑的企业方阵,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强化“智改数转”。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重点推动鲁汶仪器、上达半导体等10家规上企业技改升级,大力培育头部企业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新增省级智能工厂(车间)2家以上,星级上云企业50家以上,获批省级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以上。借力资本市场。深入实施企业上市“鹏程计划”,全过程培育、“一对一”服务,加快康力源、影速等企业上市步伐,年内完成3家企业股改,实现2家企业上市,着力形成“培育一批、股改一批、挂牌一批、上市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
更高能级建强园区载体。突出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不断优化一区多园布局,集聚高端要素,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开发区、高新区要强化比学赶超意识,勇于“向苏南看、和苏中比”,当好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引擎,持续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园区配套功能,主攻重大项目,不断增加全市贡献份额,实现全省排名持续进位。八义集工业园区要抓住战略机遇,坚持高点定位,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农房建设、拆迁安置和园区建设,同步推进项目招引,尽快成势成型,努力打造成为“邳州智造西门户、徐州东郊桥头堡”。其他板块要打破“园区、非园区”概念,立足产业基础,放大资源禀赋,狠抓功能完善,推动镇域产业互动、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形成各具特色、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园区集群。
(二)坚定不移做优品质、提升能级,着力展示现代化强市的城市魅力
以扩容提质增强城市功能。坚持规划引领。抢抓新型城镇化历史机遇,以“三区三线”划定为基础,突出全域全要素管控,加快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镇开发边界详规和专项规划编制,严格实行项目跟着规划走,坚决维护规划刚性和权威。突出片区带动。整体推动“三区两带一环”布局,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加快推进高铁河湾片区、东湖创新生态区、新港门户功能区建设,统筹布局明德高中、瑞熙康养社区等功能项目,启动实施邳新路改线、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工程,加快推进10公里绿道建设,精心打造与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高品质片区。拓展对外通道。持续提升高铁客运枢纽功能,加快推进邳州新港及其连接线建设,积极对接徐州国际陆港和连云港自贸片区,着力增强内外通联能力,构建多式联运枢纽体系。
以产城融合繁荣城市经济。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新兴商圈为载体,加快推进宝龙广场等项目建设,提升上亿国际商贸城服务能力,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带动人气商气加速集聚,打造城市消费新地标。以城市更新为契机,统筹推动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优化提升商业形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打造集滨水景观、文娱休闲和高端商务于一体的六保水街,全面焕发老城活力,促进新老城区繁荣并进、融合发展。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保障居民刚性和改善型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充分考虑群众“家门口”服务需求,完善城市便民服务网络,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城市烟火气更旺、生活味更浓。
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管住城市末梢。聚焦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居民小区等重点难点,深入开展占道经营、私搭乱建、乱停乱放等“微治理”,努力实现精细化、长效化管理。升级城市大脑。以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为平台,充分整合数字城管、“12345”等平台,建设“智慧城市”,强化“一网统管”。加速智慧停车改造,新建城市综合管理图码管控服务平台,推动城市管理更智能、更精准。彰显城市文明。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开展“最美邳州人”等典型评选,持续提升全民文明素养。提档“红色物业”,精准厘清物业管理权责边界,推动物业服务与城市管理同频共振。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推动创新,致力积蓄现代化强市的澎湃动能
充分释放改革动力。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聚焦“便民、利企、融合”,进一步强化信息共享,整合服务系统,深化“一件事一次办”“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持续提高“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效能,最大限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稳步推进平台公司转型改革。锚定实体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加快推进恒润、建秋高科等国有平台公司转型,从严规范运营管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全力推动做大做强。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聚焦教育、医疗、社会治理等领域,抓好新时代教育评价、“三医联动”、农村产权制度等改革,努力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邳州改革品牌。
全面激发创新潜力。建强创新载体。依托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持续深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加快布局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研发机构2家以上,徐州市级研发机构5家以上。壮大创新主体。坚持招培并举,大力实施高企“小升高”、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着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年内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1000家以上。集聚创新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555”引才工程,全力招引高层次、紧缺型人才。深化产学研用相结合,积极承接创新成果转化,持续放大“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促进一个产业”的产才融合效应,全力争创省级创新型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