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3年1月9日在乳山市第十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乳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大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疫情反复冲击的严峻形势,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指示要求,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这一年,我们聚焦疫情要防住,用忠诚担当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坚定不移落实总策略、总方针,全面优化防控各项举措,高效处置0307、1127等突发疫情,承担了威海一半以上的卡口防控任务,平急转换机制、追阳流调速度、核酸检测效率、服务保障能力等工作得到省委、威海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应对疫情的反应机制和处置能力全面提升。
——这一年,我们聚焦经济要稳住,用精准施策践行“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根本遵循,全力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坚持把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新的跃升,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左右,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左右,工业用电量增长7.3%左右,建筑业总产值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去年持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9%左右和6.6%左右。
——这一年,我们聚焦发展要安全,用高效统筹践行“发展为本、安全为要”的基本理念,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八抓20条”创新举措,持续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55.6%和50%,打赢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健全维稳安保指挥体系,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等重要节点维稳安保任务,信访积案全部化解,威海市信访维稳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平安乳山”建设成果丰硕。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动能转换加速释放。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链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两区”高质量突破发展的意见》,举办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新能源、重点项目集中开工等10余次活动,全市新签约项目84个,新开工项目65个、新投产项目47个,投资额同比增长112.8%。持续放大海上风电资源优势,签约开工了明阳智能、远景能源、豪迈重工等总投资109亿元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项目,乳山基地建设经验被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发改委发文推广。开展项目建设“三比一提升”行动[1],建立重点项目“红黄绿灯”预警[2]和挂图作战工作机制,6个省级重点项目、78个威海市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129.7%和110.7%。抢抓国家政策性资金扩容机遇,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设备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房地产专项借款等政策资金37.3亿元,支持了39个重点项目加速建设。加快培育总部经济[3],成功招引中铁十四局、山东高速土地集团等子公司落户乳山。3家企业预计进入威海纳税50强。
(二)抓紧抓实企业服务,营商环境得到优化。全面落实国家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省“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四批政策和威海市高质量发展3批次、109项措施,出台《关于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让企业享受政策红利。全年累计为7971户市场主体减免缓退税8.1亿元,为24家企业缓缴社保费412万元,兑现企业政策奖励资金4275万元,乳山新达食品通过海关AEO高级认证,取得我市首张国际贸易最高等级“绿色通行证”。健全帮扶联系企业机制,举办了“乳山企业家日”“政银企”对接等活动,成立专班为61家企业解决了72宗土地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协调融资30多亿元、用工4200余人,为44家企业办理专利质押融资7.5亿元,发放“信财银保”贷款1.1亿元、科技支行贷款7655万元、小微企业增信基金2900万元,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8%。扎实开展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27家入库企业产值和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1%和9.6%。积极推进“无证明城市”[4]建设,流程再造典型案例被国家信息中心刊发推广,成功入选山东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县级节点建设试点和国家数据直达基层试点。全面落实“跨省通办”“全省通办”改革,深入实施“双全双百”工程[5],创新“无感审批”模式,“跨域通办”合作地区增至300余个,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全程网办率分别达到100%和99.5%,平均承诺办结时限由9.5天压缩至1天,企业开办实现全流程1小时办结,“多水合一”[6]审批制度纳入省政务服务领域“揭榜挂帅”项目清单。
(三)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动力活力有效激发。加快推进系统集成改革,全年争创国家级改革试点3个、现场会1个,共富党建联盟[7]、牡蛎品牌保护等工作经验被国家部委发文推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经验作为地方典型案例被推介到中央改革办,砂石资源生态利用、村居环境管护提升、红色基因传承弘扬、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代水网建设等一批创新做法被省直部门推广。积极融入“1+4+N”创新平台体系[8],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项,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20家,获批省市级创新平台14个,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9]“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家,层级和数量创历年之最。全力推动企业“上云用平台”[10],力久电机等3家企业获批省级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鲁源科技获批省市两级工业设备上云标杆企业,全市制造业数字赋能试点示范实现零突破。深入推进“千兆城市”[11]建设,新建5G基站269座,实现了重点区域5G通讯网络全覆盖。全面开展招才引智,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0人、青年人才1368人,获评国家级人才项目4个、省级泰山人才项目3个,均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