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23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社会安定和谐,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力打造“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综合分析和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商品销售总额增长8%,完成政府实事项目8个方面36件,生态环保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不低于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PM2.5年平均浓度均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时不我待、踔厉奋发,全力加快北外滩开发建设
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挂图作战、对表推进,以基础设施先行、功能配套先行,实现“三年出形象”、加快“五年塑功能”,全力推动北外滩以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展示窗口的姿态在全球竞争合作中精彩亮相。
加快规划建设落地见效。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重大项目服务专班,以客户为原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紧密衔接规划、出让、建设、招商链条,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收储即出让、出让即开工、竣工交付之日就是招商完成之时。重点围绕67街坊、68街坊、93街坊和103、104街坊等项目,开展北外滩全球推介。提升规划建设实施平台主体能级,聚焦功能、系统、空间、环境、整体交通和精细化管理等重点,以“一张总图”和管理手册为抓手,加强复杂系统技术统筹、多方参与主体统筹和项目报审路径统筹。实现海鸥饭店改建工程、101街坊、二层连廊示范段等项目竣工,加快推进480米浦西新地标、上海华贸中心、世界会客厅二期、69街坊、核心区北1启动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配合推进北横通道东段、南北通道、轨道交通19号线、新建路隧道唐山路出口匝道改造工程、东余杭路(高阳路-公平路)改扩建工程等大型市政交通项目,形成“季季有开工”“塔吊林立、桩基隆隆”热火朝天的建设局面。
加快凸显核心承载功能。立足“四个放在”,在服务全市强化“四大功能”、发展“五型经济”中主动作为、勇担重任,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的总部集聚区。关注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集中力量招引一批附加值高、聚合力强的“链主”企业和“一总部三中心”,集聚一批要素市场平台、研发与转化平台、行业协会等功能性机构,新增各类高能级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创新性平台28家。不断优化招商体制机制,有效实施租税联动,进一步提高楼宇(园区)税收落地率和单位面积产出,培育更多总部楼、月亿楼和亿元楼宇(园区)。打造统一外宣形象,做好造势文章,开展平台招商、渠道招商、产业链招商和海外招商,加快推进招投融联动,形成“月月有签约”“近悦远来、蜂拥而至”如火如荼的招商场面。
加快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建设“双碳”示范区,精心打磨无车区、慢行优先区,优化轨交换乘、步行骑行设施,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智慧能源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发挥上海环交所、绿色技术银行等功能性平台作用,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低碳产业集聚。深化“数字北外滩”建设,建立核心区时空数据模型,加快滨水空间管理等各类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开发落地。突出消费引领作用,打造北外滩国际级消费集聚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市级水岸夜生活体验区,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体验经济。坚持居职相融,加快雅诗阁国际人才公寓建设,推动17街坊、32街坊等高端低密度住宅入市。精心守护窄马路、小街巷等独具特色的城市肌理,活化利用好历史建筑群落,加快推动提篮桥监狱搬迁,推进片区保护性开发,提升滨水景观资源,建成北外滩航海公园,打造“始终有温度”“守住记忆、触摸未来”新旧交融的城市画面。
(二)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全力锻造高端服贸新引擎
立足上海市域新格局之“中心辐射”,主动服务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在更高水平开放和更深层次改革中,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扩内需稳外需,聚力发展高端服务贸易,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做强高端服务贸易功能。主动扛起服务贸易大旗,推动区域经济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和服务链高价值区段迈进。推动金融服务贸易夯基拓能,紧抓对外开放深化和金融科技应用两大发展机遇,把握上海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契机,以“特色化、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聚焦资产财富管理特色赛道,重点引进外资金融机构,集聚金融科技总部,拓展碳金融业务功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航运服务贸易延链升级,加快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船舶管理和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成势。重点发展专业服务贸易、绿色服务贸易和数字服务贸易,着力打造高端全球服务商集聚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中心和“数字强贸”服务高地。培育发展现代商贸服务、技术贸易、文旅服务和文创教育等新兴服务贸易,挖掘服务贸易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