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实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全年共投入120.29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保障兜牢底线。千方百计稳岗稳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0455个,帮扶引领861人成功创业,帮助633名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目标内。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生活,发放社会救助资金3.1亿元、惠及56.9万人次。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增4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改建107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完成1025户居家适老化改造。公租房、廉租房、共有产权房惠及更多居民群众。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主副食品保供稳价。
医疗卫生服务持续优化。完成第五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北部公共卫生中心新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改扩建、区疾控中心能力提升等项目。加强与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专业学科和人才发展,提升诊疗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嘉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选上海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推动社区健康管理资源与楼宇、园区共享,家庭医生签约率和组合内就诊率不断提高,医联体内双向转诊980人次。启动实施第二轮“国医强优”行动计划,设立12个名中医工作室(站)。推进医保改革试点,持续优化医保基本公共服务。
教育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统筹做好线上教学与返校复课有机衔接,顺利完成中高考延期保障。持续落实“双减”政策,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推动“思政课一体化”走深走实。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与上海中学合作共建上中国际虹口校区,与同济大学合作成立基础教育集团,共建澄衷中学、同济大学幼儿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新建9个普惠性托育点,成功创建上海市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区。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与东湖集团共建酒店产业学院。扎实做好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
文体公共服务供给丰富。持续打造“城市会客厅”系列,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建成开业,上海文学馆落地动工。中共四大纪念馆举办开馆十周年系列活动,吸引线上线下近9万人次参加。举办“博物馆的力量”主题活动,推出“李白电讯台”等品牌项目,开展“鲁迅文化周”系列活动,“文化三地”影响力不断提升。打造市民艺术夜校、菜场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艺术普及教育。建设公园里的5G智慧跑道,新建改建5条市民健身步道、21处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片市民多功能运动场,“家门口”的体育设施日益完善。
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创建。妇女、儿童、青少年事业稳步发展,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档案、方志等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七)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法治建设为保障,扎实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政务服务质量,加快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政府。
政府作风建设持续加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推进区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四责协同”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三公”经费,一般性支出压减20%。开展4个重点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并强化结果运用,建立存量资金动态监控机制,盘活存量资金4.37亿元。
法治政府建设更加有力。推进科学依法民主决策,履行重大行政决策的各项法定程序,邀请利益相关方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5次。推进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现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推进政务公开,新增公开各类政府信息4594条,开展“政府开放月”活动37场,打造全市首个“政务公开双语会客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21)”中排名全国第五。加强审计监督,依法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全年共办理区“两会”期间代表建议173件、政协提案217件,按期办复率达100%。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形势,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直面挑战中砥砺前行,在抢抓机遇中开拓创新,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动经济恢复重振、推进改革开放创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取得新的进展,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虹口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奉献智慧和力量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市有关方面、驻区部队及相关单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虹口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动荡不安,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区域经济总量仍然较小,新旧动能转换还不够快,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的引领作用亟待加强;区域老龄化社会特征日趋明显,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城区功能和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安全运行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应对重大疫情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应急保障体系亟需强化;面对经济领域新理论、科技领域新趋势、社会领域新动态,政府的治理能力还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要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观念,发扬斗争精神,继续真抓实干,通过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