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做强新增长极。充分释放16个重点园区发展活力动力,加快建设“三区”、深度谋划“三湾”,加速形成引领全市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发挥金普新区引领示范作用,推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速发展。支持高新区“又高又新”发展,大力招引科技头部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务实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长兴岛化工基础材料产业布局,加快产业链项目集聚,不断提升石化基地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快推进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打造成为港产城融创于一体的2.0版新蛇口,实现前海-太平湾南北循环,推动高端船舶总装建造基地、新能源等龙头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加速推进新机场项目建设,提升金州湾临空经济区发展能级。推动大连湾国际化标志性活力湾区建设。
(二)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引育壮大发展新动能。牢牢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确保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高标准建设英歌石科学城,推动高端创新平台落地建设,新建实验室39万平方米、科技服务设施12万平方米,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创新策源中心。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办好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施市级以上“揭榜挂帅”和重点科技研发项目70项。加快科创平台建设,支持高性能精密制造、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实验室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国家化工减碳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率先建成、率先运行、率先出成果;力争大连实验室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市级以上科创平台20个。加速创新人才集聚,深入实施“兴连英才计划”,落实国家新一轮政府特殊津贴制度,支持重点产业领域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打造英歌石科学城人才特区,办好“海创周”;深化“带土移植”“以才引才”专项行动,加快构建“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格局,全年引育人才团队10个,培育战略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200名以上。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提高银行、担保机构科技授信额度,降低企业债权融资成本,推动设立科技创业和天使基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完善技术交易、创新孵化、小试中试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新增省市级中试基地10家。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完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工程,新增市级以上孵化机构10家。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和新型研发机构,新增新型创新主体100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新备案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300家。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新开办公办幼儿园10所、新增学位2500个,新开办义务教育学校7所、新增学位8000个。加快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中小学“减负提质”达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优化普通高中资源布局,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筹建市属高职学院。推动市校协同发展,支持“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聚焦向改革要动力要质量要效率,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建设营商环境标杆城市,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抓好省委营商环境专项巡视整改,全力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提速增效,努力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深度拓展“一网协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应用场景。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加快“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打造更多“快办好办”品牌。优化“全市通办”,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无接触办理。加快12345热线系统迭代升级,拓展“接诉即办”城市品牌效应。统筹推动全市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优良的法治环境。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做精做优主业,深化央地合作,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在智能制造、精细化工、海洋经济、滨海旅游、洁净能源开发利用、科技成果产业化等领域有所突破。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发挥市国有资本管理运营公司市场化作用,有效盘活国有低效闲置资产。健全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强国企董事会建设,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推动瓦轴集团等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国企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持续优化民企发展环境,探索建立免责免扰免申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惠企助企支持力度,扶优扶强优势龙头企业。实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培育计划,研究“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举措,推动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帮助民企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民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强化区域资源配置功能,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高效配置。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20条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