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吉林省)桦甸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1月26日)

  园区建设再提档。突出开发区主平台作用,持续深化“管委会+公司”改革,全力推动主导产业扩能增效、集聚发展,不断提升开发区综合实力。加快扩区步伐,加强土地征收储备,完善园区路、水、热、气等基础设施,提升平台承载能力。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大园区传统低效产业退出和整治提升力度,推动“双停”企业和“半拉子”项目盘活启动,实现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坚持精准招商与个性化孵化相结合,吸引资本、项目、技术、人才向园区加快聚集,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示范区。

  (三)以更优环境聚要素、增活力,有效激发县域突破新动能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推动国发集团、中晟担保、文旅投等平台公司规范管理、壮大资产、提升效益,加快由功能性平台向市场化经营实体转型。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强化审计监督,全方位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土地确权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转化,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小型水库确权和长效运营管护,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全面推行田长制,建立分级保护、逐级负责的责任体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挥电商产业园区、宝奇智慧物流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吉农桦牛科技研发中心”建成投用,全年认定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各1户以上。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圆方机械、华药生物、胡庆余堂等企业与省内高校合作开展碳纤维及热处理、保健产品等技术应用研发,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以上,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全年新生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2户以上,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户以上。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营商环境攻坚行动,深化“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全力提升审批效率,企业开办时间最短1小时办结,推进社会投资新建工业类项目“拿地即开工”改革,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不低于92%。加快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乡镇、社区服务全覆盖。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完善联合奖惩机制,提高社会诚信水平。提升环境评价,畅通政务服务热线等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严肃查处破坏营商环境行为。坚持招商与安商并重,落实落细惠企暖企护企政策措施,常态化办好“企业家日”“服务企业周”等活动,既要“伸出手”真诚招商引商,更要“心贴心”竭诚亲商留商,让更多企业家在桦踏踏实实干事业、安安心心搞投资。

  (四)以更实举措强三农、筑基石,全面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提质发展现代农业。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3.7万亩,落实保护性耕作1万亩、秸秆全量还田2万亩,粮食面积稳定在18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22亿斤阶段性水平。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新增特产业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发展特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中药材、大榛子、棚膜蔬菜面积分别发展到34.3万亩、3万亩和3800亩。实施“秸秆变肉”工程,推动国发集团万头肉牛产业融合示范园等7个重点项目建成投用,万头以上乡镇达到7个,千头以上专业村达到41个,黄牛饲养量达到23万头,秸秆饲料化利用率提升至46%;推动二道甸子镇开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支持金牛牧业争创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新增专业合作社40个、家庭农场200个,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500名。实施品牌打造工程,加强“桦甸黄牛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化建设,做大做强“桦牛”“吉粮”“吉元”“品田谷”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以上。

  深化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路田分离及绿化235公里;实施水库移民扶持项目60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30个;加强农村电网改造,优化农村快递物流布局,推动5G网络向农村延伸。巩固“七边”环境整治成果,深入实施“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庄清洁、村容村貌“五大提升行动”,巩固提升五桦线、桦辉线精品片区,重点打造榆江线、常取线精品片区,创建省级示范村18个、省级以上美丽休闲乡村2个,打造人居环境整治中心村4个、美丽庭院1500个、干净人家2000户,完成200户农厕改造任务。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阵地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培育壮大镇域经济。突出规划引领、产业提升、体制创新、资源盘活发展导向,加快建立镇域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围绕“一核三带四区四节点”总体产业布局,明晰乡镇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推进镇域经济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工业重镇、商贸名镇、文旅强镇、农业大镇,夯实镇域发展产业基础。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镇区基础设施、集中居住区和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房屋开发、社区服务、物流配送等镇域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发展要素保障,推动土地、资金、人才“三下沉”,推动镇域经济加快崛起。实施村集体经济“1365”倍增行动,实现七成以上村年收入突破10万元。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深入落实“四个不摘”,持续实施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等政策衔接“六项工程”,强化动态监测帮扶,加大返贫致贫风险防控力度,健全保障和风险规避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大“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排查力度,动态监测、动态清零。全力抓好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稳定增收,强化产业项目筛选论证、运行监测和资产管理,确保脱贫户产业分红总体稳定、持续提升;推动就业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志智双扶”纵深发展,不断提升脱贫群体增收能力和内生动力,脱贫人口人均收入稳定在10000元以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db/287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