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2-2030年)

  (3)加强秸秆、农膜资源化回收利用,推进循环建设

  ①提高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水平

  优化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针对农作物品种和耕作模式,优化秸秆机械化还、离田技术路线,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离田适用机械装备能力,培育具备秸秆还、离田作业能力的合作社主体,有条件的地方每2-3年开展一次秸秆机械化还田后的耕地深翻作业,探索实行轮作休耕制度。

  加速提升秸秆能源化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秸秆发电、秸秆固化成型、秸秆制气等能源化利用项目。鼓励秸秆电厂加快技术升级,提高秸秆在燃料中的比重。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改造力度,推广应用符合环保标准的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在化工、医药、食品等热能消费大的工业领域开展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示范项目建设。

  拓展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渠道。养殖重点地区要结合肉牛、奶牛、肉羊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秸秆青贮、微生物发酵技术。鼓励饲料生产加工企业、专门化草业生产企业、规模养殖场与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开展订单收购以及青贮、黄贮、氨化和微贮。

  强化秸秆回收利用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督查考核,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将秸秆综合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鼓励银行金融机构积极为秸秆收储、加工利用、技术研发等环节提供金融信贷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的生物质压块、沼气等燃料、热力和电力,增值税即征即退100%,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的纤维板、刨花板、生物炭等,增值税即征即退70%。

  ②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利用机制

  推动源头减量,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估。以蔬菜地膜覆盖技术为突破重点,强化地膜使用控制。适时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抗旱品种选育、倒茬轮作、适期揭膜等方式,减少地膜覆盖或不再使用地膜。以大棚膜回收再利用为抓手,指导农民正确选膜、科学覆膜、安全用膜、合理存膜,提高大棚膜可重复使用年限。扩大可降解膜的试验示范区域,推动可降解膜减量化使用。

  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进一步完善废旧农膜回收站点的建设,鼓励有意从事废旧农膜回收的个人积极参与,结合全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实行“交旧领新”、“以旧换新”或“交旧膜享受补贴价新地膜”等措施促进废旧农膜的回收。推动完善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加大财政补贴调整力度,有效覆盖回收网点建设、机械分拣设备购置、废旧农膜价格补贴等方面,试点“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力争实现废弃农膜全面回收利用。

  (4)推广机械节能,促进技术应用

  加强节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的推广应用,强化农业机械设备的能耗检测,加快落后农业机械及其装备的更新换代,研究淘汰高耗能、高排放农机的经济补偿方式。推广节能型柴油机和余热利用、燃用重油、柴油机喷油泵校准等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复式联合作业农业机械,减少作业环节和次数,推进农机标准化、规模化作业,降低农业机械单位能耗。

  健全“信息化乡村”基础设施体系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基地、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农产品电子交易基地,重点实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拓展工程。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进农业低碳化生产方式,提升农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水稻标准化育秧工作建设项目、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和有机肥开发利用等项目,巩固拓展农业科技服务创建成果。到2025年,全县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5%。

  (5)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质量监管

  巩固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推广“电商企业+”的订单式农业生产模式,严格执行农兽药残留限定标准,推进蔬菜茶果示范园、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和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电商与实体流通相结合、网络平台与农业生产管理相结合。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强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安全工作,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

  (6)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对多元化的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分类指导,培育农村现代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现代绿色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力争到2025年,示范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60家、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360家。

  (7)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东至县张溪镇葛仙铺村和东流镇红叶村上榜首批省级“三变”改革典型示范村。近年来,张溪镇葛仙铺村和东流镇红叶村创新发展模式,强化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接下来,要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后续完善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完善农村合作经济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经分离,账务分设;加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农民培育工作力度。

  8.2.4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1)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电子商务、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服务业集聚水平,鼓励开发区有实力的工业企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持续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及交邮融合发展,依托省际区位优势,承接江西、池州和安庆商贸物流功能,完善连接皖南地区商贸物流服务网络,升级项目汇聚,聚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智能化快递中心、智能化快运中心、供应链中心、大数据支持中心建设,发挥资源、交通优势完善现代物流产业,壮大商贸流通业。深化电子商务示范推动,提升现代金融业发展水平,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提升。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全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休闲等产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舜城新区、大渡口经开区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县城主城区服务业提档升级。以升金湖、长江、尧渡河沿线等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倾力打造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核心区,推进大旅游产业发展。集成整合县内“红色资源”,挖掘提炼“治水精神”,持续挖掘尧舜文化、陶公文化、周氏文化,持续开展“寻找老支书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华龙洞遗址发掘保护工作。实施革命遗址遗存保护利用工程,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继续开展非遗“名师带徒”工程。深入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整合升金湖、大历山、南溪古寨等旅游资源,推进实施一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积极参与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全力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安徽省文化旅游名县创建,持续推进国家A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消费街区、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村和休闲旅游示范点等旅游品牌创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55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