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节能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降低化工医药、纺织服装等传统高耗能产业的能耗水平,推动传统行业低碳发展。加快传统行业绿色化转型,构建绿色产品制造体系,推进特色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不断优化工业产品结构,鼓励县内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强化节能环保标准约束,设立“绿色门槛”,严格行业规划、准入管理和节能审查,对环保、能耗、安全等不达标或生产、使用淘汰类产品的企业和产能,依法依规有序退出。充分发挥生态环保倒逼引导作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品牌经济,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领先企业示范行动,着力打造东至地域品牌。加快传统产业服务化转型,选择县内有潜力的行业和企业重点突破,有效解决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问题。
(2)加快推进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培育主导优势产业
密切跟踪产业发展趋势,以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技术研发、主导产品、重点项目、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东至经开区建成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创建省级高新开发区,将大渡口经开区建成装备制造基地、绿色食品、现代服务业基地。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布局谋划建设灾备中心。实施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将现代化工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着力打造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东至经开区重点承接布局化学制药、生物医药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打造医药产业基地,实现经营收入不少于300亿元、税收收入不少于14亿元。大渡口经济开发区重点承接布局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不少于150亿元、税收收入不少于7亿元。用好大渡口经开区公用型保税仓库,着力打造辐射皖赣的沿江港口保税物流园。
(3)建设高能级绿色园区
加快应用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等新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在县内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深入开展循环化改造工作,建设高效集约园区,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全覆盖。支持建设海绵型开发区,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按照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等原则,推进园区内道路交通、智能电网、集中供气、集中供热等工程建设,降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促进园区内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废物互相利用,通过上下游企业联合和优化整合,不断降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
加快修编开发区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积极争取开发区扩区调区,推进“一区多园”模式。优化提升功能配套。高标准对接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的园区配套条件,实施基础设施优化、环保安全设施提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四大工程”,制定园区软硬件“标配”清单,对照清单梳理“缺项弱项目录”,加强系统谋划、加快补齐短板。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借鉴沪苏浙等地园区先进管理体制、高质量指标考核体系,全面实施开发区“两集中三剥离”改革。持续深化东至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年度评估;全面推进大渡口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全面推行“标准地”改革,完善以亩均投资、税收贡献等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建立园区基础信息和经济指标台帐,加快制定园区安全环保治理体系和标准,开展企业安全环保评级评价,提升企业本质安全环保水平。
(4)聚力发展特色产业
突出优势特色产业,谋深谋实特色产业发展路径,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打造现代化工、钙产业与绿色食品三大特色产业。实施现代化工首位产业推进工程,规划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业链,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力争2027年实现全产业链300亿产值。依托丰富优质矿产资源,坚持优矿优用,积极打造国内知名钙产业加工基地。充分利用生态绿色优势,做精做优做强做大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产业。
(5)创新驱动,提高科研平台创新力
探索创新县内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资源产出率。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在资金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同时,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参与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推进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污、路网、通信、交通、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小分子靶向药物研究院和国家有机毒物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双创”平台建设。设立园区改造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园区内科研机构建设、企业升级改造、研发项目资助、高端人才引进、科技成果孵化及产业品牌创建等,促进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创新发展。
8.2.3加强政策引导和结构调整,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1)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要求,推进东至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围绕水稻、油菜、水产、果蔬、苗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林特产品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粮食、油料、茶叶、畜牧、水产、菌菜、林(药)和特色产业八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借助“农业+”模式,在各乡镇因地制宜规划布局环境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和产品,加快形成全县“一区两片”的产业发展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一区”:富硒绿色农业发展区,串联全县富硒土壤密集区,以富硒农产品为特色,重点发展富硒茶叶、富硒水稻和富硒果蔬种植,打造一批富硒农业生产基地和休闲康养田园综合体。“两片”:沿江现代农业发展片、南部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片。沿江平原圩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规模化水产养殖和水生菜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培育发展采摘体验、蔬果配送、观光农业等;南部山区重点加快中低产田园改造,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殖、精品果蔬种植、名优茶、中药材、食用菌、油茶等特色农林业及休闲农业等。
重点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积极探索引入共享经济、共享农场等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食用菌、茶叶、灵芝、菊花、瓜蒌、鳜鱼等特色产业,加大地标农产品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推动主要粮食生产向全程机械化迈进,加快村级农机大院建设,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数字皖农”工程建设,加强智慧农业发展,建设数字农业。力争到2025年,培育现代农业亿级企业总数超12个,现代农业产业规上企业产值达到36亿元,实现现代农业年均增长5%。
(2)推动供给改革,创新林业业态
依托县内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特色的森林资源优势,提高林业物质产品的有效供给,大力发展以森林康养旅游、林下经济种植和林业碳汇开发为主的三大林业新业态。按照全健康、慢旅游、深体验的发展理念,以九天仙寓、马坑峡谷、天台山森林公园等为主体,进一步推动森林旅游休闲与养生养老、医疗健康、度假娱乐等领域的有机结合,推出一系列以森林养生为主的康体养生旅游产品,逐步在县内形成多元组合、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森林康养旅游产业格局。以绿色富民为目标,坚持示范引导,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森林产品采集利用、森林景观利用等多种形式的林下经济类型,着力推广林果、林花、林茶、林菌、林药、林菜、林游等林下经济模式,主要发展油茶、火龙果等经济作物,黄精、苦参等木(草)本中药材,食(药)用菌。到 2025年建成10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4个,500亩以上1000亩以下的林下经济示范点12个,新增林下经济龙头企业4家,新增林业专业合作社8家,新增现代林业示范园区2个。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县内林业要素市场,改变传统造林、森林抚育方式方法,推进林地、林木资源与资本对接。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在县内规划营造碳汇林,加强造林树种和抚育模式研究,并落实管护责任制度。主动融入国内碳汇市场,抢占碳汇产业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