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积极开发沼气利用
对于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机质的大型社区、农村地区、养殖厂等开展建设分布式沼气池,提高有机质的利用。
五、大力推进抽水蓄能前期工作
充分发挥蓟州区抽水蓄能电站在助推蓟州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助力京津冀地区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从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系统的角度,谋划蓟州区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推动深化蓟州抽水蓄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综合考虑各站址工程建设条件以及技术经济指标,研究确定建设时序,超前开展抽水蓄能项目接入系统方案研究,为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接网做好充足准备。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荐列入《全国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储备项目清单中的龙潭沟(青山岭)和杨庄(西大峪)两站点为优选站点,总装机容量为240万千瓦。梨木台(天井山)、果园、桃花寺和水前沟四站点为备选站点,待条件具备及相关制约因素解除后择期择优建设。重点进一步排查调整生态保护红线、水源保护、基本农田及其他敏感因素范围,协调环保等相关部门,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升级扫清障碍,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力争开工建设1座。
专栏4 天津市抽水蓄能建设必要性及选点规划情况
天津电网负荷峰谷差呈逐年增长趋势,火电机组全部主力机组均为热电联产,深度调峰可能会对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产生一定影响,进入冬季供热期,受到机组最小技术出力的限制,本地电源调峰能力严重不足。另外,天津电网服从华北电网调度,在本地调峰问题重重的情况下依然承担了华北电网的调峰任务,使天津电网调峰雪上加霜。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在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供给侧加快实现清洁低碳考虑,天津市水力资源较差,不具备开发较大规模具备调节能力水电站的条件,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在此背景下必将迅速发展,但其自身的间歇性和波动性也将对整个电力系统带来重大改变和挑战,新能源电源大规模并网给电力系统运行稳定带来新问题,也对系统调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仅依靠火电机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天津电网的调峰问题。
抽水蓄能电站是世界公认的可靠调峰电源,能很好地适应电力系统负荷变化,改善火电机组运行条件,提高电网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作为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电源,提高供电可靠性。抽水蓄能电站可在电力系统中承担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等多种任务,可有效缓解天津电网调峰的迫切要求,提高天津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保障能力及新能源消纳能力,对优化天津电网电源结构、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水平、促进电力系统节能降耗、改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津地势低洼平缓,山区仅分布在蓟州区北部,受地形条件限制,抽水蓄能电站的选点仅能在蓟州区北部山区进行,且站点资源较为稀缺。
根据天津市地形条件,抽水蓄能站点资源主要分布在蓟州区北部山区,初选了6个站点,站点名称分别为桃花寺、水前沟、杨庄(西大峪)、果园、梨木台(天井山)、龙潭沟(青山岭)。
桃花寺站址涉及渔阳镇、穿芳峪镇,利用于桥水库补水,额定水头155m,装机容量60万千瓦,距高比6.5,最大扬程/最小水头1.3,单位千瓦静态投资8434元,站址综合条件一般。。
水前沟站址位于穿芳峪镇,利用于桥水库补水,额定水头160m,装机容量60万千瓦,距高比7.8,最大扬程/最小水头1.29,单位千瓦静态投资8477元,站址综合条件一般。
杨庄(西大峪)站址位于下营镇,利用杨庄水库补水,额定水头260m,装机容量120万千瓦,距高比12.1,最大扬程/最小水头1.26,单位千瓦静态投资8244元,站址综合条件较好。
果园站址位于渔阳镇,利用杨庄水库补水,额定水头313m,装机容量100万千瓦,距高比13,最大扬程/最小水头1.22,单位千瓦静态投资8346元,站址综合条件较差。
梨木台(天井山)站址位于下营镇,利用杨庄水库补水,额定水头310m,装机容量100万千瓦,距高比11.7,最大扬程/最小水头1.28,单位千瓦静态投资8156元,站址综合条件一般。
龙潭沟(青山岭)站址位于下营镇,利用杨庄水库补水,额定水头357m,装机容量120万千瓦,距高比7.3,最大扬程/最小水头1.23,单位千瓦静态投资7981元,站址综合条件较好。
六、探索建立“可再生能源+智慧旅游”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蓟州区旅游资源优势,按照“重保护、轻开发、强体验”的原则,在推进国家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进行景区维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整体采用节能设计,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推进分布式小型光伏或风电项目建设,使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辅相成,在实现智慧旅游设施绿电供应、进一步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打造一批蓟州旅游区“可再生能源+智慧旅游”示范项目,探索具有蓟州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考虑抽水蓄能上、下水库建筑物以及涉旅游景区风电、光伏等设施的设计与生态环境以及旅游景观的融合,实现在满足能源供给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展现当地景观特点并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使得可再生能源设施发挥能源供给、生态环境保护、景观等多种功能。
七、增强电网接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
加快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网规划、建设和改造,逐步完善主网架结构;积极应用自动化、智能化、现代信息通信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增强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接网消纳,加快局部电网消纳受限区域配套电网工程建设,支持可再生能源集中送出和跨区域消纳。探索建立高比例清洁能源、源-网-荷协调互动的智能调度系统,推动储能等调峰电源建设,积极引导和激励电力用户参与调峰,不断提高需求响应能力。实施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制度,落实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基本实现零弃风、弃光。加强配电网互联互通和智能控制,满足分布式电源接网和多元负荷用电需要。做好接网型微电网接入服务,发挥微电网就地消纳分布式电源、集成优化供需资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