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北京市)北京市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二)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供给能力

  针对“十四五”期学前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将有所减少,但对优质普惠性幼儿园需求更加突出的特点,持续增加优质普惠园的规模和比例,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高于80%,基本实现普惠园“一刻钟”全覆盖。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持续扩容,大力举办教委园,通过租借、置换等形式,积极盘活存量资源,链接增量资源,积极鼓励各类主体参与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支持机关单位和企业举办幼儿园、民办园开展转普工作。加强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资源的支持力度,完善幼儿园管理督导,强化过程动态监管,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三)实施义务教育学位增补工程

  基于“十四五”时期小学学位需求将大幅递增、初中学位缺口逐步显现的局面,积极实施义务教育学位增补工程,新增学位2.2万个以上,优先补足德胜、陶白、广外等学区学位缺口。协调增加教育用地,完善资源统筹、审批协调、监管验收等机制,调动各方资源,优先选取容积率低的项目用于教育。开展中小学校建设专项行动,积极推进中古友谊小学分校翻建工程、161中学南校区改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到2025年完成改扩建工程项目11个。开展“品牌示范校评定与校际帮扶计划”,通过置换租借、集团办学、学区联盟等方式,不断扩大学位保障能力和优质资源辐射能力。稳步提升义务阶段师资规模与能力水平,大力引进京内外高水平学校管理人才和学科教师,建立优秀人才梯队储备制度,建设一流教师团队。

  (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转型提质

  推进西城区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形成精干高质、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品牌。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合作开发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展顶岗实习及订单式培养,保持职业教育就业率100%。有效激活职教资源,探索辐射外地联合办学、下沉师资服务社区等办学形式,适当利用闲置设施补充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的职教基地,加强与京津冀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建设服务西城、服务当地的职教基地。

  (五)完善学校与社会教育设施融合机制

  积极开发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西城历史文化资源,激发博物馆、体育馆、文化艺术场所、民办教育机构等社会资源的育人职责,扶持社会组织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成长教育服务,规范非营利培训机构服务内容和价格,建立并完善儿童社会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创新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办好“家长学校”,构建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和育人环境。建立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老年教育服务网络,在 15 个街道设立老年教育学习基地。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市民学习平台建设,区级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达到 120 家,建成 20 家市级市民学习示范基地。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社区”项目。

  (六)打造信息化智慧教育体系

  实施智慧教育“新基建”,打造“未来智慧教育”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学园西城”“人文行走”等教育平台,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开展“智能云”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大数据基础平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要素深度融合的路径和方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研究发布各级各类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范,完善校园应用系统建设,建设区校一体、人人可享有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智慧校园100%全覆盖。

  二、建设更高质量的“健康西城”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推进“健康西城”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构建设施布局均衡合理、资源配置精细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优质、应急处置规范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全生命健康管理机制,推动健康服务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

  (一)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完善“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健全分级分层的传染病疫情的监测、预警体系,增加传染病监测哨点和监测病种,完善疫病源头控制和及时报告机制。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加快院前急救站点建设,每个街道至少设1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到2025年,全区应急救援能力大幅提升,实现120急救车平均到达时间8分钟,院前呼叫响应率保持在99%以上。进一步加强区级疾控中心建设,万名常住人口配备疾控人员不低于3.16人。完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防疫分区与应急生活圈建设,防疫分区内适当设立步行可达的防灾与应急生活圈。

  (二)促进基层医疗设施增补优化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与均衡化布局,重点推进无实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常住人口较多的街道建设规模较大的中心站,完善社区卫生15分钟服务圈,持续优化就诊环境,到2025年基层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超过55%。加强社区医疗设施提质改造,完成广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装修改造工程、天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装修改造工程等重点工程,增加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点。加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鼓励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心理科或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形成以街道为单位的街道-社区两级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三)推动医疗设施提升与融合计划

  提升区属医疗设施服务基础能力,推进区属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病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二级以上医院增补核酸检测实验室。加强医疗服务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促进各级各类医疗设施之间共建共享,推进区域检验中心建设,试点建设独立的区域影像中心,逐步建成“首诊在基层、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设施双闭环体系。实现医疗与养老、助残等设施之间的融合,鼓励床位使用率低于85%的医院将闲置床位调整为康复、为老、助残服务床位,鼓励辖区民营医院开展医养结合工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16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