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肯定“十三五”时期西城基本公共服务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某些公共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义务教育、体育设施、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的设施短板还比较明显。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机制仍需完善,一些领域存在社会力量参与较少、驻区单位参与相对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的动力不强、市场主体服务标准不太明确、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还有不足,在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领域存在专业人才规模相对不足、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四是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然相对滞后,服务覆盖、信息共享、大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二、发展要求
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首都核心区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首都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西城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要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抓住历史新机遇、应对发展新挑战,着眼人民新需求,为基本实现公共服务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战略定位为遵循。《总规》和《控规》确定了西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区和展示国家首都形象重要窗口地区的战略定位,明确“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的规划目标和举措,提出探索在有限空间内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均衡化、人性化供给机制,立足更高站位、对标首善要求、注重文化特色、发挥示范作用。
——以社会人口结构的新特点为基础。“十四五”时期全区常住人口规模预计从“十三五”末的110.6万下降到109.6万人左右,其中60岁以上人口比例继续上升,深度老龄化、“高龄化”和“空巢化”问题更加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持续增长,解决学位缺口刻不容缓;劳动力人口比例相对降低,社会总抚养比进一步走高,社会保障需求更加热切,人户分离情况普遍存在、职住分离在一些地区比较明显,这对本区基本公共服务精准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提出更高要求。
——以内外复杂环境的新挑战为抓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加剧,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阵痛期仍将持续较长时间,防范新冠疫情反弹的风险和压力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面临下降风险,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基本公共服务在补短板、扬优长、强弱项、防风险的要求更加突出,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必须积极稳妥应对。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许为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人民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要求更高,对安全性、公正性、便利性、宜居性和多样性的期待更多。“十四五”时期必须着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提质转型工作,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社会治理队伍和能力建设,提高对多层次、多样化、特色化服务需求的适应能力。
——以技术发展革新的新机遇为契机。“十四五”是智能化、数字化新技术、新产业深度融入服务保障、产业升级、环境建设、民生福祉等领域,智慧城市与智能治理全面推进的发展时期。西城区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上要紧紧抓住技术革新的历史机遇,抓住新技术革命全方位融入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运营信息化、服务供给精准化。
第二章 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四个中心”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深入贯彻落实功能核心区战略目标,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为导向,以“七有”、“五性”为标准,以提升西城区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为抓手,以全面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为机制,着眼于补短板、提品质、推改革、惠民生,加快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整合、复合和融合水平,构建优质均等、普惠便捷、智能高效、国际一流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广泛参与。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完善政府在标准制定与落实、政策支持与促进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积极引导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众参与基本公共服务,构建更加完善的招标机制、竞争机制、互助服务和自我服务机制,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方式供给、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整合资源、设施共享。以社区生活圈为单位,充分利用公共事务用地、混合用地政策和在途项目、低效楼宇、产业园区相关政策,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通过与商业设施混合设置、与适宜公共服务设施复合设置,同一空间分时共享、多功能混合配置等集约设置方式,促进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增强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与适应性,优化组合利用效益。
——创新机制、精准供给。顺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改革,构建基本保障型、普惠公益型、市场供给型相结合的新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着眼社会成员差异性需求持续提升公共服务精准化程度,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品质性,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