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西城区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精细化治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阶段。在“十四五”时期紧扣“七有”、“五性”要求,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新时代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必然要求,是西城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使命和任务。本规划依据《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制定。规划聚焦旨在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性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体系建设,范围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就业保障、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社区生活便利、公共安全等领域。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西城区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为核心,以精准对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为路径,着力补短板、提品质、促疏解、推改革、惠民生,不断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品质,总体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指标,基本形成了优质均衡、精细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格局。
(一)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新增幼儿园 7 所、中小学教育集团规模扩大到19个,新增学前教育学位 1.06 万个、义务教育学位 4.88 万个,基础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完成妇幼保健院装修改造等重点工程,建立各级临床重点专科基层服务点39个,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15张,公共医疗服务供给水平不断优化。建成体育场地 1146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0.68平方米,实现十五分钟“健身圈”全面覆盖,有效破解了“健身去哪儿”难题。基本形成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 0.94 平方米,建成西城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西城区文化云)。养老服务设施稳步增加,养老服务机构达到 95 家,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 5076 张,实现每千名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数4.46张。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便民网点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实现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便利性指数达到100%。
(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建有率实现100%,社区综合文化室建有率100%,达标率不断提升。面向全周期全人群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形成, 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体11个,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型医联体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回民医院-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型医联体纳入国家级建设试点,医疗联动综合改革平稳推进,分级诊疗体系更加完备,疾病防控网络更加健全。适度普惠的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补贴、高龄老龄人独居巡视等举措发挥积极作用。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涵盖了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临时救助、冬季取暖及慈善救助的“9+1”社会救助政策基本形成。
(三)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更有保障
教育品质始终过硬,适龄儿童学前教育率99%,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率99%,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中、高考成绩保持全市领先。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四种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持续降低,老年人健康服务率达到67.1%,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97.3%,全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 84.25岁,获得“国家健康促进区”荣誉称号。就业保障坚实有力,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以内,累计帮助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85万人,连年获评“北京市充分就业区”。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项目57个,为老旧居民楼加装 97 部电梯,解决8722户保障性住房轮候家庭住房问题。文化精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话剧《北京法源寺》、电视剧《幸福里的故事》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力作,受到群众好评。
(四)基本公共服务特色更加鲜明
落实“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城市学校少年宫计划”全覆盖,建立素质教育绿色评价指标,特色教育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持续推进文物腾退与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形成“天桥音乐剧演出季”“百姓戏剧展演”等文化品牌活动,不断加强“书香网络”建设,成功推出挂牌特色阅读空间25家,特色文化项目更有魅力。打造“一区两品”、“一街一品”等区域特色体育活动,年参与总人数达到130万人次,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广泛开展冰雪运动知识宣传,冬季项目特色品牌初步形成。
(五)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更加多元
政府公共服务的购买范围不断扩大,全民终身教育、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社区为老服务、助残服务、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和公益性演出等纳入政府购买范畴。社会组织稳步发展,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登记或备案社会组织数从4.4个增加到10个。政企合作日益频繁,为老服务的商家数量达915家。驻区单位共建共用合作不断深化,单位食堂向社区开放,开放老年大学、共建养老驿站等举措取得突破。公共服务资源跨区域合作更加深入,与河北阜平县、内蒙喀喇沁旗等地建立劳动力转移就业协作机制,在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等地建立“康养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