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2月22日)

  ——2022年2月22日在西宁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孔令栋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西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为特殊、极其难忘的一年。这一年,让我们倍受鼓舞的是,在党的百年华诞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青海、西宁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青海、西宁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美好蓝图、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一年,让我们倍感振奋的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确定“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奋斗目标,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建设取得跨越性成绩;这一年,让我们倍加感动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全市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汇聚起坚韧不拔、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交出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答卷,较好完成了市第十六届人大八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取得开创性局面。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达到1548.8亿元,增长8.1%,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增速位居西北省会城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增速高于全省9.7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达3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50亿元、达到153.9亿元,增长15.3%,迈上了新台阶。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大考”,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落实“三个决不能”总体要求,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全面打响疫情防控歼灭战,成功在一个潜伏期内有效控制住疫情,被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组评为疫情防控“西北典范”。疫情发生后,迅速激活应急机制,建立完善扁平化指挥体系,高效协同、快速反应、迅速处置;实现了145.4万人核酸采样仅用7个小时、36小时检测量突破145万人的大规模核酸检测“青海速度”;15天本地确诊病例“零新增”,43天本地确诊病例全部治愈“清零”。在疫情防控中,数万名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冲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3.3万名党员听从号令、坚守一线,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数十万基层工作者、志愿者默默奉献、勇往直前,展示了“高原儿女”的精气神;省垣单位和兄弟市州火速驰援我市,全市上下备受鼓舞、深受感动;240多万群众携手与共、众志成城,书写了高原古城万众一心、可歌可泣的战“疫”篇章,充分彰显了疫情防控的西宁责任和西宁力量,铸就了西宁精神新高地。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抗击疫情作出辛勤努力、积极贡献的所有工作者和同志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招大引强,重点项目建设强劲有力。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率先在全省推行产业链“链长制”,签订项目合作框架协议10个,引进项目61个、总投资952亿元,其中落地项目36个、超亿元以上项目22个,累计到位省外资金近200亿元。成功引入高景、丽豪、阿特斯等知名企业,推动比亚迪、宁德时代、泰丰先行等扩产增效,全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产业链韧性和优势得到提升。包保服务卓有成效。率先实施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包保服务机制,重点包保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3.8亿元,包保企业产值同比增长49%,企业的难事急事得到快速解决。工业领域单体投资最大的高景直拉单晶硅棒项目从开工到试产仅用93天。13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10亿元、开复工率96%,创近年最好水平,项目建设实现速度质量双提升,创造了“西宁速度”、体现了“西宁温度”。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出台损害营商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等300余项改革措施。推行金牌“店小二”服务模式,在3000多个服务窗口开展“西宁评议”,办事时限平均压缩70%以上。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约13亿元,新增减税降费21.4亿元。市场主体增长16.9%,达到23.7万户。民间投资增长17.2%,占全市投资比重53.8%,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123.9%,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西宁成为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纳税、获得电力等领域达到全国优秀水平,登上央视《对话》栏目。

  (二)坚持产业引领,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主动谋划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4%,对全省贡献率达77%,增速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4.5%、54.8%、54.4%、48.8%和89.4%。单晶硅、光纤、铜箔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9倍、91%和75.4%,制造业生产力持续增强。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发挥了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半数以上行业实现盈利,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改善。服务业繁荣活跃。唐道637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湟源县日月乡、大通县东至沟村分别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和重点村,旅游收入、人次分别增长20%、11.6%。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激励办法,解决企业融资需求超过60亿元,存贷款增速4.9%。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发放300万元消费券撬动4300余万元消费热潮。中惠、北川万达等商业综合体投运,水井巷商业文化旅游街区顺利开街。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42.1%,拉动全省增速36.7个百分点,对全省贡献率达97.7%。现代农业提质发展。粮食总产量、播种面积达到21.3万吨、9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7万亩,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60万亩。建设规模化露地蔬菜生产基地4.2万亩,改造提升设施温棚1250栋,新改建规模养殖场24家。成功创建“河湟田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通县、湟源县分别列入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和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ibei/229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