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新一轮现代交通五年行动,启动通海大道、时代大道南延等建设,建成胜利路下穿、湟中路下穿、祁家城立交等项目,推动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实施智慧交通二期,新开优化8条公交线路、新增停车泊位2000个。谋划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前期,科学规划北部片区交通系统,加快推进关键节点路网优化,积极构建更加高效畅通的路网体系。完成第三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加快建设南川应急水源调控工程,启动实施南部水厂及配水管网建设,有效解决南部片区供水困难问题。
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建设高原美丽城市示范市,统筹推进主城区城市更新和老旧片区改造,优化提升朝阳物流园、为民巷等片区,改造老旧小区住房2万套,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0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发展模式,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000套。努力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加快解决剩余存量积案。出台物业星级服务标准政府指导价,促进服务质量提升、行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建设更需依靠人民。我们将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以绣花功夫治理城市,延续城市肌理,留住城市记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便捷、更舒心、更美好!
(六)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坚定不移用乡村振兴统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积极探索符合西宁实际的乡村振兴经验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发展路子。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扶贫项目资产监管,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持续发挥效益。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集中发展一批乡村特色种植、高效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及民族文化等特色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持续深化“三乡工程”。搭建“三乡工程”网络服务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市场主体支农惠农。鼓励市民下乡,加快实施总寨镇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4条生态旅游风景道,打造5个特色示范村镇,吸引更多市民到农村品尝特色美食、体验农耕文化、观赏民俗风情等,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号召能人回乡,组建“宁人回乡”联络站,鼓励懂技术、会经营、有资金的各类人才回乡投资兴业,培育10个能人回乡创业典型。支持企业兴乡,结合“百企兴百村”行动,建设5个企业兴乡产业示范园区,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做精一批乡村特色产业。
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编制实用型村庄规划。开建13个“百乡千村”示范点、2个美丽城镇和90个高原美丽乡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改善5000户农民居住条件,新改建7000座农村户厕,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并网工程,20%以上村庄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实施20个村、惠及3.6万人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电网升级改造等。继续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七)提升高质量发展品质,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努力让各族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打造青绣、手工藏毯等特色劳务品牌,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87%。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开展根治欠薪和劳动关系“和谐同行”三年行动,建立市级根治欠薪预警机制,从严惩处恶意欠薪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强化教育基础支撑。实施一批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工程,建成城北区第二幼儿园、城东区第三幼儿园等项目,扩大公立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推进宁致中学、春晖小学等项目建设,提升办学条件,增加学位供给。加强南川、北川、东川等片区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湟中职教中心三期、世纪职校综合实训基地等项目,开设职业技能优势特色专业,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入实施“双减”三年攻坚行动,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提升课后服务质效。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专业委员会和家庭教育讲师团,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一对一心理辅导,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加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实施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养结合中心、市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提升改造等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大通县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技楼、城东区医疗救治中心等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临床和服务能力。实施市疾控中心及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公共医疗救治中心建设,加快市县级传染病区改造升级。建设市级公共卫生健康信息化平台,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水平。推动健康西宁专项行动落地见效,全力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让国家卫生城市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强化文体惠民导向。实施青海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基础设施、城北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综合性非遗馆等项目,推动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力挖掘和宣传河湟文化,打造排灯、银铜器等河湟非遗精品,建设河湟文化体验展示基地。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县区博物馆、城市书房、文化中心,持续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广“书香夏都”“西宁盛典”等文化品牌。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精心组织各类体育赛事。推动体育公园、县区全民健身中心等建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