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现代建筑业。出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更大力度帮助建筑企业纾困解难,旗帜鲜明、坚定不移推动建筑业提振信心、再创辉煌。引导建筑企业加快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积极拓展市政园林、桥梁隧道、轨道交通等产业链条,主动进军城市更新、新基建、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等施工领域,支持本土企业提质升级、做优做强,赋予海门建筑新的品牌价值和发展内涵。深化建筑业招商回归工程,高标准打造建筑装饰产业园,推动中铁建二十一局电务电化公司等央企三级总部加快落户,招引优质建筑企业30家以上,全力稳住建筑产业“基本盘”。组建“江海铁军联盟”,支持建筑企业强强合作,抱团出海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家援建项目、对外产业投资项目和国家政策性项目建设。科学组织住宅用地出让,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扩大高品质住宅供给,用好房票安置、换新购等有效做法,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共支撑,厚植创新发展根基。抓好教育根本大计、创新第一动力、人才宝贵资源,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叫响教育“最亮名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张謇小学、实验附小聚贤校区、叠石桥学校建设,着力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难题,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让最好的设施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优化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实施名校品牌培育、优质学校成长、乡村教育振兴三大行动,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积极导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资源,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建成投用临江卡迪夫国际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巩固拓展“双减”成果,提升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质量,构建“轻负高质”的教育生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
激活科创“最强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引进科创项目150个,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9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5家,积极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全链条阶梯式企业成长培育体系。实施科创载体“扩容强体提质”行动,竣工投运未来智谷、中兴智谷,推进海润及海鸿高科技产业园、拓鸿产业园二期建设,发挥科技人才集团作用,加强与专业化运营机构合作,全力引育高端创新资源,新增省级以上科创载体5家。支持高校院所在海设立研究院、实验室和研究生培养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增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衍生、孵化能力,推动国家药监局高研院实训基地落户,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8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争创省级以上专利奖2项、“江苏精品”认证企业5家。
集聚人才“最优资源”。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关键环节,举办“东洲英才”创业周、“海智杯”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构建“赛会+路演+评审”多元引才模式,更大力度引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新增高层次领军人才15人以上、高技能人才300人以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中华职教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引导职业院校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订单培养更多技术蓝领。深入挖掘乡贤资源,发挥异地海门商会作用,畅通在外乡贤人才身归、心归、资归家乡“快车道”。完善人才安居、子女入学等综合服务体系,全力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让更多千里马在江海大地竞相奔腾。
四、坚持目标、过程、结果相统一,增强改革攻坚实效。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强化区域一体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推动跨江融合升温提效,常态开展经贸洽谈、产业对接、人文交流等活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集聚高端要素。突出交通互联,全力保障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等重点工程建设,配合推进南通新机场、如通苏湖城际、通常高速海门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新江海河段、东灶新河段航道整治工程,积极推动江海河直达联运,加快完善公铁水集疏运体系。突出产业协同,深入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深度对接沪苏优势产业、科研资源、知名企业,积极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投资合作+品牌合作”“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等互惠协同路径,创新载体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机制,力争与上海临港集团共建合作园区取得新突破,全力跻身“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突出民生共享,推动便民事项互联互办、社会治理互促互进,构建更加完善便捷的同城化生活圈。高度重视与粤港澳对接交流,提质扩面开展驻点招商,积极学习前沿理念、创新做法,推动项目招引、外资落地和营商环境提升实现新突破。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扎实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强化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二类国企作用,组建海门物流集团,推进环保水务集团高质量运营。深化“一企一策”市场化改革,引导各区属国企聚焦2-3项主责主业,加快形成战略明确、板块清晰、专业突出的业务布局,全面提升城投水平、产投能力和科投规模,国企营收和利润总额均增长10%以上。支持国企与头部央企、实力民企、专业基金合作,稳妥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更多重大项目、高端资源在海门布局落子。严格落实降本增效“10条措施”,规范国企投融资行为,持续化解经营性债务。加强国资监管和企业经营专业化建设,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全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努力在服务全局、市场开拓、城乡建设、金融支撑、风险防控上展现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