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7日)

  新的一年,我们将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守制造业立市之基,强化“四链”融合,推动产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创新链突破,促进产业链提升,强化资金链保障,夯实人才链支撑,全面加强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深耕光子等16个制造业细分领域,强化大项目支撑,做优做强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聚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非硅基芯材料、区块链、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加快新能源、智能网联产业布局与融合发展,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强市。强化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营收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持续推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新增认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0家,新认定市级首台(套)重大装备30个。发挥好国家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加快关键设备国产替代步伐。深化质量强市建设,进一步打响“苏州制造”品牌。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持续扩大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面。推动5G应用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深度融合,建设一批5G全连接工厂。新增市级以上智能工厂20家、示范智能车间200个,鼓励龙头企业创建全球“灯塔工厂”。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新建20个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一批旗舰型数字企业,高质量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6.5%以上。

  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重点围绕数字赋能型、知识驱动型、消费导向型三大方向,加快发展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法律会计、人力资源、检验检测、会展经济等业态,加速打造科技服务业发展先导城市,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引进培育各类区域和功能性总部,打造总部经济特色集聚高地。完善楼宇经济政策体系,为产业集群“筑巢”,打造一批专业特色楼宇和税收亿元以上高价值楼宇。

  (二)聚焦自立自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核心战略,持续优化科创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大力集聚科教资源和人才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优势。

  推进科教融合发展。优化高校发展布局,发挥高校集教育、人才、创新于一体的优势,促进资源整合,全力推动名城名校共生共荣、相互成就。深化与中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支持在苏州的高校狠抓内涵建设,实施一批前瞻性重大科技项目。以推动市属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为重点,优化在苏州的高校学科结构,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举全市之力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全球材料创新高地。深入实施“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一区两中心”、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姑苏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建创新联合体15家左右,形成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清单,用好“赛马”“揭榜挂帅”等机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认定“独角兽”培育企业180家,遴选瞪羚企业800家,力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5万家。健全覆盖全产业链、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深入实施“育林计划”和“参天计划”,进一步做大种子、天使、风投、私募等各类基金规模,提高各类企业对创新资本的可获得性,实现产业、创新、资本良性互动。更大力度支持企业上市,更好服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做好科技金融产品定制化开发,加快构建科技保险体系,努力打造科创金融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0%以上。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创建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用好全球人才地图,打造归国人才首选城市。高标准举办国际精英创业周、科学家日等招才引智活动,实施“百校进苏”“千才留苏”“万企聚苏”行动,新增姑苏领军人才650人以上、卓越工程师2000名、高技能人才6万名,引留高校毕业生15万人以上。办好苏州科技商学院,推动复合型科创人才培养。完善全方位、定制化人才服务,建设一批高品质人才社区,新增青年人才公寓2万套以上。加快落户政策调整,深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持续打造“人到苏州必有为”品牌,使各类人才在苏州都能创新有平台、创业有机会、创造有回报。

  (三)聚焦有效需求,巩固放大经济向稳向好态势。坚持扩投资、促消费齐头并进,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有效改善社会心理预期,为经济持续回稳向上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有效投入。扩大重点地区、重点领域投资,完善政策支持,拓宽投资空间,改善投资结构,引导各类投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绿色能源、城市更新等领域,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左右。大力推进省、市重大项目建设,做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新增一批基础设施公募基金(REITS)。适度超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支撑性电源项目建设,实施一批事关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项目、促进区域统筹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群众关切的民生保障项目和生态环境项目。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技改投资占比稳定在50%以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595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