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7日)

  推动全市域统筹发展。以板块临界区域为重点,强化规划统筹,明确功能定位,突出互联互通,着力实现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深入推进“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在城区突破”,推动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规划落地,加快太湖新城、太湖科学城、高铁新城、苏相合作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东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狠抓存量空间利用、低效用地盘活,积极探索土地二次开发、更新利用等新模式,推进镇村两级工业集中区优化整治提升。开展大运河(觅渡桥—瓜泾港、望亭—浒墅关段)沿线综合整治,统筹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岸线景观打造。推进全域供水一张网建设,优化清水互通管网布局,提升全市供水安全保障韧性。

  加快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年内建成南沿江城际铁路,加快通苏嘉甬高铁、北沿江高铁、沪苏湖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海太长江隧道、长湖申线等工程进度,推动苏锡常、如通苏湖城际铁路、苏锡太湖隧道等项目规划建设。推进绕城高速扩容提升、中环北线西延(大阳山隧道)等项目,着力打通一批断头路和交通瓶颈堵点,开工建设635国道虎丘区段改扩建工程、何山路西延、前进路对接城蓬线、中华园路对接望江路等项目。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上报,建成通车11号线,加速建设10号线(苏虞张段)等工程。深化苏州港一体化改革,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争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推进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35)报批,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在细微处见水平。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试点,实施万丰里区域综合改造、钟楼新村搬迁等项目,对46个城中村进行分类改造。深化违法建设治理,完善长效管控机制。实施重点区域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行动,强化高架道路桥下空间综合治理,扫除“漏洞死角”,因地制宜推动消极空间活化利用。推进停车便利化,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5万个、非机动车停车泊位5万个。持续完善数字孪生城市时空底座,加快推进“1+10”CIM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苏州样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推动域内外“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建设,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推动“三高一美”提质增效,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9万亩以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做优做强“洞庭山碧螺春”“苏州大米”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新增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精品村10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实施“引水上山”工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住房条件。统筹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康居乡村、特色宜居乡村,推进环阳澄湖、澄湖、长漾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诗意水乡、最美江南”样板区。提升农村数字化治理水平,累计认定“智慧农村”示范村120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完善农民集体股份权能实现方式,有效落实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在950万元左右。

  (七)聚焦“江南文化”品牌,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繁荣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着力扩大文化名城影响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化虎丘片区、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苏大天赐庄校区周边地区等规划设计,持续推进五卅路子城片区、32号街坊等保护更新,提升古城人居环境和功能品质。精心保护古镇古村老街,建好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建成市方志馆。办好苏州园林文化海外巡展和友好园国际交流,做精做优网络传播,建成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提升文化交流与旅游推广国际化水平,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苏州的中国故事,展示江南之美,传播中华文化。

  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将苏州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产业优势,促进文化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创建元和塘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推进非遗数字化建设工程,挖掘新价值、创造新产品,活化苏州文化宝库。聚焦苏工苏作、数字内容、电子竞技、动漫影视等领域,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实现数字文化产业营收增速20%。深化文旅高水平融合,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消费新项目、新场景,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力。高水准办好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戏曲百戏盛典等品牌活动,争创“中国曲艺名城”。持续开展公共文化配送和全民艺术提升行动,推动昆曲、评弹、苏剧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深入推进城乡全民阅读。完善新型智库体系,提升社科资政水平。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组织推出一批传播主流价值的优秀作品。精心构筑网络文明“生态圈”,广泛开展家庭文明创建,让文明新风浸润姑苏城,让优秀文化滋养苏州人。

  (八)聚焦绿色低碳,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提高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绘出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问题导向,确保中央、省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到位。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新污染物治理,创新排污总量管理。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开展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扬尘污染控制等工作,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严格落实长江大保护,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深化“河湖长制”改革,强化“一山一策”“一湖一策”保护,推进太湖、阳澄湖、澄湖等重点水体水环境治理,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以吴淞江整治工程为牵引,系统建设以“三横两纵”水系为主动脉的现代水网,深化全市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改革,全面消除城乡劣V类水体,建成幸福河湖400条。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595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