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8日在宁波市镇海区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镇海区人民政府区长 林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镇海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创新突破的五年。五年来,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大力实施“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和“四驱动四提升”战略,全力建设“港口强区、品质之城”,总体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评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连续九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开创了镇海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五年来,我们砥砺奋进谋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795亿元增长至1252.4亿元,晋升到全省第18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8%;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104亿元增加至3047亿元,年均增长7.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7.7%,差距连续17年缩小。现代产业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中石化镇海基地项目成功落地,绿色石化产值占全市50%以上,规模全市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全省第四,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全省第六。拥有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21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隐形冠军”企业2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全市第三。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占GDP比重超30%,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物流枢纽港获评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农业增加值创十年新高,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净增市场主体1.82万户,其中企业9100家,市场活力不断迸发。
五年来,我们厚植优势求突破,发展动能持续提升。新型研究型大学启动筹建,成为全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标志性工程。甬江实验室、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落户。R&D经费投入增长56%,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153.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增长867.7%,连续3年居全市第一。建成院士工作站15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8家。出台科创镇海“1+X”政策,集聚海内外院士12名,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2人,拥有国家、省级重点人才71人,青年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培育实现倍增,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市第二。获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全省第五,跻身全省创造力十强。固定资产投资连续4年保持15%以上增速,累计完成1208.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占比50%以上,获省、市督查激励。深入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行动,出清占地10亩以上低效企业89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4千余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2万余亩,建成小微企业园4个。深入实施“凤凰行动”,新增上市公司4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入选国家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
五年来,我们狠抓整治优环境,生态质量大幅改善。累计投入112亿元,深度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重点生态工程60余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提前完成整改。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方案,形成“海洋—工业—城市生态带—城市功能区”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实施工业有机废气三年治理计划,削减挥发性有机物2100吨,PM2.5年均浓度从3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13.9个百分点,达到96.8%。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由60%提高到100%,成功创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荣获省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99%、危险废物处置无害化率100%,危险固废处置能力全市第一。实施清洁生产项目171个、完成节能改造项目200余个、淘汰落后产能项目58个,整治“低散乱污”企业749家,单位GDP能耗稳步降低,石化区入选首批国家级绿色园区。
五年来,我们建管并重提品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统筹推进新城产城融合区、老城后海塘区域、甬江北岸区域、绿色石化拓展区等重点功能区块规划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区域融合一体发展,完成15个行政村撤村建居工作,城镇化率达89.9%。招宝山大桥连接线、北环东路快速路、东外环快速路、三官堂大桥等主干交通项目竣工通车,杭甬复线澥浦、威海互通连接线开工建设,行政村双车道公路实现全覆盖,道路总里程707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市前列,“七横五纵”交通骨干网络基本形成。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首通段、5号线一期相继通车,3号线、7号线加快推进,镇海全面进入“地铁时代”。更新新能源公交车216辆,建设公共停车位和路侧智慧泊位5887个,“四位一体”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开元广场、吾悦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投入使用,同心湖公园、西大河运动公园等一批休闲场所向市民开放。全面实施七村整体搬迁、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工程,改造老旧小区和散居楼群358万平方米,累计征迁355万平方米,交付和在建安置房273万平方米,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97%,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100%,获评省级“基本无违建区”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优秀区。深化“千万工程”,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大网供水全覆盖,改造提升农村公厕503座,建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1个、省级特色精品村7个,A级景区村庄比例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