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焦创新制胜,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1个国家实验室和2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推进中科院医学所、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西电杭州研究院、智元研究院等13个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建设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00项以上、承担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实施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8%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比重达7%,技术交易总额1500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组建创新联合体10个,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4500件。
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西湖大学三期建设,支持西湖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开工国科大杭高院主校区,加快浙江中医药大学富春主校区建设,推动北航中法航空研究院(学院)正式设立并运行。深化与浙江大学等在杭高校战略合作,支持杭师大争创全国一流大学、浙大城市学院创建全国百强大学、杭职院申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形成梯次合理、各具特色的高校矩阵。
加快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落实国家和省级海外引才等重大人才计划,新引进“西湖明珠工程”顶尖人才培育对象15名,新引育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各150名,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35万名,打造全谱系人才雁阵。扩大企业等用人主体自主评定人才试点,加大创新支持保障力度,探索实行科研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经费“包干制”。
(四)聚焦“两个健康”,全力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中促进“两个健康”,坚定不移做企业最坚强的后盾、最温馨的港湾、最信赖的伙伴,让广大企业家放心干事、放手创业、放量发展,努力续写杭州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传奇。
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扎实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谋划出台新一轮试点改革事项。争取国家级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深化“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活动,吸引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做到“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让“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成为常态,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深化“信用+监管”“信用+惠民便企”等应用,打造“最讲信用城市”。支持建德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千名干部助千企”等活动,加快落地国家和省降本减负惠企政策,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500亿元。深化“减证便民”行动,推进电子证照互通共享,深化拓展企业年报“多报合一”。探索建立优质杭产品“白名单”制度,政府采购项目预留给中小企业比例不低于40%。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新增贷款增长10%以上,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新增贷款增速,新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800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支农支小余额200亿元,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逐步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等成本。推行“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涉企司法积案化解力度,依法保障企业权益。办好杭商大会。
大力支持平台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完善支持引导平台经济的政策体系,鼓励平台经济二次攀登、扎根杭州、做大做强。深化与重点平台企业战略合作,支持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秉持包容审慎监管理念,健全创新容错发展机制,运用合规指南、行政指导等预防提醒措施,引导平台经营者依法竞争、合规经营。
(五)聚焦文化兴盛,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进一步唤醒城市记忆、打响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认同,不断提升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
厚植历史文化底蕴。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加强南宋皇城遗址综合保护,放大三大世界遗产综合效应,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西湖世界爱情文化公园建设,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创造更多可亲可观可感的城市文化IP。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管控,保护好“老村、老街、老宅、老字号”等活态遗产。
打造文化文明品牌。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弘扬感恩文化,推动红色基因成为城市精神最鲜明的标识。全力创建第一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推进“浙江有礼、最美杭州”市域文明实践体系,深入开展“做文明使者,迎亚运盛会”文明好习惯养成等十大专项行动,让“志愿善城”成为最美杭州的闪亮名片。实施新时代文化地标工程,优化文化场馆设施布局,谋划推进杭州美术馆、杭州音乐厅、杭州艺校、杭州群众文化中心等项目,高质量建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建设,高水平打造之江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等文化平台。强化文化产业科技融入,持续做强动漫、游戏、影视、电竞、网络文学等文创产业。深化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探索建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高标准开发“诗路文化·三江两岸”文化旅游带,谋划打造世界级旅游乐园,培育3家千万级核心大景区,文旅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4.5%。
(六)聚焦亚运牵引,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和开放水平。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相信杭州有能力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的千钧重托,举全市之力“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确保亚运后的杭州发生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