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以上要求和目标,今年着力抓好十方面重点工作:
(一)聚焦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做精都市工业。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量质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实施产业强链工程,大力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做大高端金属合金、汽车零部件和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集群,做强光学膜、磁性材料和智能传感产业等新兴产业链。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升级版,制定出台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实施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改项目50个,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持续培育“大优强、绿新高”企业,实施新一轮“凤凰行动”,力争国家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稳步增长。
做强现代服务业。全面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港航服务、现代商贸、高端商务三大优势型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休闲、生活服务两大品质型服务业精细发展,引导金融保险、科技服务、软件信息三大功能型服务业提质增效,打造“323”服务业产业新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抓实新建楼宇“二次招商”和存量楼宇“整规提升”。加快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品质化发展,完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功能布局。推进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园区和试点企业创建。促进旅游产业恢复发展,通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复核,达人村争创4A级景区。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做优现代农业。牢牢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推进现代化粮食示范田工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9万亩,实现生猪产能1.6万头。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深入推进农业规模化、精品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打造“慈城年糕”“宁波牛奶”“江北稻米”“微型盆景”四条全产业链,抓好“艺创鞍山”“田园北郊”两个都市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推进农业数字工厂和未来农场建设,进一步打响“江北农好”品牌。
做大产业平台。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推动直播经济、数字港航、软件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深化北门户区形象展示和功能提升,高质量打造“两业融合”省级样板园区。江北高新区深化“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加快金力永磁、正力药品等产业项目竣工投用,积极打造国家级膜材料产品研发中心。新兴产业服务中心支持园区企业增容调绿和增资扩产,大力实施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宁波直播电商经济集聚区、北岸国际港航创新发展区和老外滩金融保险创新港抓好产业链重点企业招引集聚,持续做大做强区域影响力。前洋E商小镇和膜幻动力小镇进一步推动高能级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更特、创新更强、体制更优、形态更美、辐射更广的特色小镇2.0版。优化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二)聚焦项目攻坚,加快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坚持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区块联动开发,加快构筑江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招商规划、政策、要素和项目统筹,落实落细“14878”大招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招商项目推进制度。实施招商提质攻坚行动,搭建“一把手招商”赛马平台,全面推进区块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二次招商。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新一轮驻外招商。举办系列推介会、高管圆桌会等投资促进活动。推动招商资源共享,探索“飞地招商”。引进内资2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9亿美元以上。
全力开发重点区块。老外滩通过国家级步行街创建验收,白沙历史文化街区实现招商落地。慈城古县城加大原水泥厂等地块招商力度,推进东南段城墙等项目建设,迎春路商业街建成开放。文创港加快地块出让和项目施工,推进客厅二期建设。姚江新城启动核心区地块开发,配合做好宁波奥体中心二期6万人体育场和国际交流中心建设。新兴产业育成区启动征地拆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宁波·都市智造谷”。城市(庄桥)拓展区完成天鑫未来社区剩余地块出让,启动庄兴路高铁下穿节点工程。保荪片区争取重大文商旅项目落户开工。永红区块全面加速拆迁,争取更多项目开工建设。湾头、慈城新城等重点区块建设有新进展。
加速建设重大项目。加强重大项目全周期管理,坚持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能开则开,用好专业化投资数据库平台,做深项目前期谋划,实施在建项目动态跟踪,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确保有效投资增长8%以上。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2个,完成投资224亿元。大力促进产业投资,开工建设汽车智能化科创产业园等13个产业项目。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力争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加强项目要素保障,积极做好新一轮国家专项债项目接续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更多项目取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
(三)聚焦创新引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科创强区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核心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夯实创新主体基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130家以上。建立重点产业链靶向攻关清单,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个以上。深化重点研发投入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创建各级各类研发机构,开展规上企业研发“诊断+提升”行动,打造光电新材料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