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新培育数字产品制造业开票销售超10亿元企业1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促进产业数字化,新创建省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以上,培育省星级上云企业70家以上。扎实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扩大公共服务数字化供给,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年内5G基站总数超1500个,城市驾驶舱启动建设。
(三)聚焦开放融合,在建好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上实现新突破。围绕产业基地“三年大变样”“五年见成效”,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朝着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目标砥砺前行。
更高层次主攻优质项目。始终把“产业项目”作为产业基地建设的头版头条,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和效益,坚决杜绝“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精准开展驻点招商、以商引商、存量招商、市场化招商,按图索骥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形成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的生动格局。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0个,其中10-50亿元项目30个,50-100亿元项目5个,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新签约项目中盘活资源资产占比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60%以上。
更高标准完善基础配套。统筹产业基地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布局,重点推进西河口片区、新民河产城融合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城市会客厅,建好人才公寓、安置房等工程。抓紧实施标准厂房、工业水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增强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大丰港铁路支线、盐城南(刘庄)物流产业园建设,盐丰快速通道、S226大丰南段、春柳路南延以及常盐工业园拓展区5条道路全部建成通车,构建内联外通、便捷顺畅的立体交通网络。
更高水平深化对外合作。加强与沪苏、常盐、苏盐合作园区联动协作,加密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对接交流,拓展科技金融、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康养等全方位合作。高标准建设沪苏集聚区航空产业园、长三角首家沪丰协同创新中心、长三角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长三角知名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深入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建设,支持大丰港依托上海港建设长三角北翼集装箱分拨中心,打造韩国商品进口我国集散地和江苏特色商品出口新通道。
(四)聚焦绿色低碳,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绘就新画卷。主动策应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好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生态、绿色宜居文章,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推动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高起点打造大丰港国际合作绿色低碳产业园,推动绿电认证、碳足迹认证与国际认证接轨,突破外资项目、有绿电绿证需求项目,争创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创建绿色工厂。开发利用海上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加快国信85万千瓦、三峡8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深化“三项清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支持发展绿色建筑,逐步扩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应用,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举一反三抓好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强化大气污染源头治理,扎实推进重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有效整治餐饮油烟、建筑扬尘等污染源,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强化水污染系统治理,统筹溯源整治、区域治水、截污控源和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治理县乡河道25条,大丰港生活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国省考断面水质优III比例达100%。强化土壤污染精准治理,严格危险废物全链条全过程管理,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考核达标率、固体危废安全处置率均达100%。
切实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大沿海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推广湿地修复蓝色碳汇贷,打造全省沿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精心呵护“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珍贵名片。依托通榆河、斗龙港、老斗龙港和新团河-刘大线等重要河道,着力构建生态廊道。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探索符合大丰实际的森林碳汇路径。积极开展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丰样板。
不断提升生态旅游品质。持续擦亮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金字招牌”,发力旅游“双创”工作,荷兰花海通过国家5A级景区评审验收,斗龙港旅游度假区进入省级旅游度假区前10强。以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举办为契机,全力打造“世界遗产地大丰野鹿荡”文旅IP,有机串联麋鹿博物馆、麋鹿度假村、自然营地、观海廊道等景点,推动川东港区域创成国家级美丽海湾。强化市场导向,精准宣传推介,提升运营质效,年内全区游客接待量超1000万人次,景区综合收入突破4亿元。
(五)聚焦创新驱动,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取得新进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壮大创新主体。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提升年活动,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全年申报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0项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70%以上,新增有效发明专利150件以上。统筹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股改上市企业培育,着力打造科技企业成长梯队,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完成股改、提交上市申请企业各2家,新增上市辅导、新三板挂牌企业各1家。
建好创新平台。以战略思维构建科技创新“一带两区三中心”,加强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高水平建设G343产业创新带;推进创新与产业嵌套融合,争创省创新型示范区、省农高区;依托中汽股份、悦达汽车科创园、领创星通卫星研究院、江苏沿海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打造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终端“产业科创中心”。年内创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不少于10家,支持金风科技创建全市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