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1月12日在淮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张志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外部复杂严峻形势和转型发展艰巨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六个新突破”目标任务,扎实推进“五大攻坚行动”,奋发进取、争先创优,美好淮南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是向上向好发展态势得到新巩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700亿元,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8%、居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1%、居全省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7.5%。规上制造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等7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三位,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建筑业产值等9项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争取“两重”“两新”、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项目资金46.2亿元,居全省第8位、皖北第2位。洛河电厂四期、怀凤高速等261个重大项目开工,泰来电机、科博达产业基地等204个重大项目竣工,竣工数创历史新高。先后入选国家“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国家城中村改造支持城市、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支持城市、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开发区在全省排名实现整体跃升,淮南高新区获省通报表扬,淮南经开区、寿县经开区获评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潘集经开区(煤化工园区)入选全省新材料产业十强园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获批筹建省级开发区。淮河能源集团入选全国国企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安徽理工大学首次获批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重组。淮南师范学院入选省新一轮硕士学位建设授予单位。淮南联合大学斩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
二是产业转型取得新突破。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新增战新企业6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6家、创历史新高,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87家、增幅居全省第3位。成功举办第三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大会、新能源“双招双引”推介会等60余场省级以上重要活动在淮举办。新引进全球百强、全国百强等知名企业16家,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增速居全省首位。5家企业入选全省百强名单。汽车制造业、光储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70%,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5%、12.5%。金融机构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贷款分别增长11%、28%、11%,绿色贷款增速居全省首位,直接融资规模居全省第3位。新增北交所上市过会企业、上市辅导备案企业各1家。蔚来整车二期、雅虎汽车座椅等129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开工,开沃新能源专用车、中环三期等189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加快建设,圣龙汽车零部件、航天锂电生产基地等152个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竣工。入选全国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各1个,新增国家级5G工厂4家、居全省第2位。寿县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动力零部件产业集群获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淮南经开区入选国家数字智慧园区。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7家,1家企业获批省首批“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单位。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增速、科技服务业投资增速、发明专利授权增速分别居全省第6位、第3位、第2位,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4家、“三首”产品15个,获批国家标准创新型企业7家。“安理智谷”启动建设,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达70家。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非煤露天矿山安全智能开采部级重点实验室、先进煤基高分子材料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成功获批,淮南经济技术中专学校、淮南工匠学院顺利组建。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工作站6家,新引育高层次人才团队17个。
三是城市更新焕发新活力。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20个专项规划完成编制,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治理导则出台实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有效。山南新区功能配套加快完善、活力明显提升,安理大一附院(市一院)南区、北师大淮南实验学校南区等37个项目建成投用,爱琴海商业综合体、万洋科技城等46个项目加快建设,产业和人口加速集聚。城市消费场景提档升级,春申里商业街、寿县恒太城、凤台环球港等“火爆”开业,新引进首店30余家,新认定安徽老字号企业11家。老城区环境品质不断改善,北赵店一期等12个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建成交房,前锋、淮化等100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惠及群众7万余人。改造提升农贸市场88个,打通城市“断头路”21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6012个、街头游园21个、城市绿道36公里,建成省级以上示范性户外劳动者服务驿站35个。更新改造地下管网306公里,消除城区易涝点19处。群众期盼已久的淮南淮河大桥、十涧湖东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中兴路下穿、凤毛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合周高速、淮桐高速、淮扬高速、淮南国际物流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频频“出圈”,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入选国内十大考古发现、创造了我国考古史上多项第一,淮南获评中国“二十四节气之城”,入选全国小长假最热门城市。
四是乡村振兴呈现新进展。建成高标准农田29.5万亩,粮食总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农业生产“大托管”持续深化,创新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电子证照工作入选中国改革典型案例。寿县、凤台县荣获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居全省第7位。“淮畔良品”知名度大幅提升,淮南牛肉汤产业快速发展,马店糯米等3个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83个、总数居全省第4位。毛集实验区获评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淮品进沪入肥取得新突破,闵行·淮南农产品供应链基地开业,潘集酥瓜、寿县白鹅入选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建成28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18个省级精品示范村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八公山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新建“四好农村路”530公里,实现建制村通公交全覆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财政投入衔接资金增长8.9%。全市集体经营性收益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占比达到39.9%。编制实施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建设等工程加快推进,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主体完工。
五是生态修复取得新成效。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深入实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火电机组超净排放改造实现全覆盖,“十四五”单位GDP能耗降低任务提前完成。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天数比例均居皖北首位,国控、省控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居全省首位,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治理项目入选全国示范。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作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春申湖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打卡新去处。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46万亩。完成人工造林8700亩。低碳发展步伐加快。煤系固废本地综合利用率提升到33.5%,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中安联合入选工信部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淮南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淮南高新区入围省首批零碳产业园区筹建名单,毛集实验区获评省级绿色低碳试点城市。
六是社会治理得到新加强。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超额完成年度隐性债务化解任务,13家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实现清零,市本级全口径债务率下降30个百分点,“降率脱红”成效进一步巩固,17个房地产项目逾期风险妥善化解,“保交房”10770套、竣工交付率居全省第3位。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深入开展,城镇燃气、电动自行车、自建房等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扎实推进。城市生命线二期工程基本建成,乡镇应急消防站加快建设。食品安全工作持续加强,药品安全考核居全省首位。“E治理”平台服务效能不断提升,12345热线荣获全国“为民惠企服务卓越典范”称号。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深化,电信网络诈骗预警拦截成效明显,挽回损失3675万元,蝉联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市。谢家集区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年度大学毕业生征集比例居全省前列,双拥创建不断巩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工作、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红十字、文联、科协等工作持续加强,地震、气象、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援藏援疆、志愿服务等事业取得积极进展。
七是改革开放打开新局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加强市属国企管理“五大机制”和总审计师制度,4家国企退出政府融资平台名录,盘活国有闲置资源资产17亿元,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增长13.2%。市级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入选国家试点。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补充耕地1.8万亩,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1.4万亩。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100%标准地供应。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政许可事项承诺时限压缩91.3%,“最多跑一次”实现全覆盖,企业服务专区做法全省推广,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改革入选全国典型案例。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实体化运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入选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成功举办“海客圆桌会”等系列活动,淮南—上海“铁海联运”班列开通,外贸综合服务中心揭牌运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开展战略合作,全国射箭巡回赛、中国体育舞蹈公开赛等赛事在淮举办,城市的开放度、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驻淮机构、央企省企等单位与地方加快融合,广播电视、外事侨务、邮政快递、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八是人民生活实现新改善。十三大类民生支出279.4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2.3%,年度50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青网科技园入选国家级就业创业工作试点单位。新改扩建幼儿园45所、中小学198所。选树名校长35人、名班主任100人、名教师158人。淮南高新区入选国家科学教育实验区,大通区入选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27个公共文化空间建成投用,寿县成为中国“文学之乡”。市二院新院(高新人民医院)开诊运营,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市中医院新院竣工交付,市妇幼保健院晋升三级医院,东方医院集团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高血压、糖尿病等19种慢特病费用实现医保跨省直接结算,开展困难群体医疗救助6.3万人次。“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得到强化,建立家庭育儿补贴制度,新增婴幼儿托位4080个,建成农村幸福院42个,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2639户,新筹集保租房3330套。新增财政支出3.5亿元,居民医保、养老保险、特殊困难群体保障等标准实现全面提高。
一年来,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我们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认真抓好省委巡视整改,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制定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06件、政协委员提案243件。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行动成效明显,行政诉讼败诉率和行政复议纠错率分别下降18%、4%,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居全省前列。制度机制不断完善,政府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明显增强。府院府检联动更加紧密,志高动漫、航站楼等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取得新进展,完成35个“难安置”问题专项治理。市政府透明度指数、城市综合信用排名分别居全国第3位、第8位。统筹为基层减负和赋能,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尤为弥足珍贵,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干字当头、团结奋斗,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美好淮南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人民团体,向驻淮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中央和省驻淮单位,向在群众身边默默奉献的基层干部和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淮南各项事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不足。受煤电行业严重下滑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不及预期,产业转型更需加快;县区园区发展不平衡、支撑力不强;一些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艰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安全生产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减污降碳压力较大,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治理还需持续加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物业等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解决群众诉求的实效性需要加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改革精神、开放意识、创新能力、专业化水平还有不足,抓落实的效能有待提高,少数领域腐败问题仍有发生。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拿出切实有效改进措施,努力做出经得起检验的业绩,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待和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