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深入开展“双招双引”。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专,深入开展招商提质年活动。围绕产业链延伸布局,动态更新“两图两库”,紧盯目标企业,灵活运用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开展链式招商、驻点招商。持续优化招商项目预审机制,建立健全招商合同“全生命周期”双向履约监管制度,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8个,5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百亿级项目不少于1个。统筹抓好外资引进,力争取得较大突破。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重点关注人才住房、子女就学等,持续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05人以上。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1200人以上。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创新省内外劳务合作机制,建成运营人力资源产业园,新引进外来务工人员3000人以上。
三是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1341”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火炬宁国基础电子元器件特色产业基地,新增省级研发平台2家以上。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启动建设高端装备及耐磨铸件、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G60科创走廊宁国科技创新产业园。持续推进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新增科技融资1亿元以上。建设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R&D经费投入强度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四是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东部乡镇探索皖浙毗邻乡镇联动发展。推进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设立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扩大长三角“一网通办”范围和深度。坚决落实各类惠企政策,大力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坚持宽进严管,持续做优中介超市。大力整治规范招投标市场,严厉打击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聚力共同富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开展乡村振兴年活动,抓牢产业化、促融合、补短板、优环境、托好底和农村改革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山核桃、畜禽养殖优势产业和竹子、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推动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继续实施山核桃产业振兴五年行动,全面推广禁用除草剂,完成9个村民组“小山变大山”整合,新增张网采收3000亩。支持詹氏、山里仁等龙头企业与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品牌合作,启动博农牧业、金津肉业迁扩建,加快推进思玛特禽业二期、顺安港口基地改造。新增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个、“三品一标”5个。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优化“1+4”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体系,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整治“抛荒地”2500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3%。
二是提升农村宜居水平。围绕打造“六大片区”,注重因地制宜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实施村庄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高标准建设省级中心村6个,试点打造景区村庄5个,实施“四好农村路”100公里、生命防护工程230公里、危房改造60户。优化城乡公交路线和班次,方便群众出行。提升改造集镇水厂11处,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2处,全面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启动水阳江上游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5座,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5处。创成全国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
三是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困难群众就业帮扶,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整合和市场化配置,推动资本下乡、能人兴乡,鼓励乡投集团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力争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超过6000万元,新增年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8个以上。大力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支持云购物、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发展,主动借力全国全省供销、邮政平台,推动农资、农产品卖向全国。持续深化扶持方式改革,加快实施全国移民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县项目,完成移民后扶项目25个。
第四,聚力提升能级,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功能、微改造、精提升,融入山水生态,涵养人文气质,让城市更加精美宜居,更具韧性与活力。
一是整体推进城市规划布局优化。坚持多规合一、市域一体,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更新、排水防涝等专项规划。中心城区提升完善现代商贸服务配套,高品位打造现代商业片区。谋划推进高铁新区综合开发,与经开区联动打造产城融合样板,建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客厅”。凤形片区围绕皖赣铁路搬迁、西北外环修建,谋划推进与城市西北片区、港口片区融合发展。河沥片区突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留住和传承宁国人民的历史文化记忆。汪溪片区重点打造以党校、材料工程学校、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为核心的科教片区,培育集聚宁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和科技创新资源。
二是持续推进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以推进省级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试点为引领,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为统揽,继续开展城市更新年活动。加快高铁南站站前广场及周边路网建设,整体推进文体中心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加快建设文创中心。建成通车道路8条,改造提升道路5条,谋划推进嵩合路南延及跨东津河大桥,新增城市停车泊位5000个。完成烈士陵园改扩建,加快建设三津拦河坝,启动建设凤形公园,利用零星闲散地块打造景观节点8处。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完成16个老旧小区改造、10条背街后巷治理,拆除违法建设6万平方米,关注解决噪音扰民等群众身边的“城市病”。加大住房、用气、消防等安全隐患整治,建成智慧中心、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启动建设智慧城管二期、研学中心。完成河沥溪双桥扩孔及两侧防洪堤工程,建成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城区建筑垃圾规范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项目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