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在芜湖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宁 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我市创造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奋进之年,是“十四五”开局实现“芜湖起飞”的启航之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和中共芜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学习合肥、追赶合肥,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招引了一批百亿级投资项目,成功举办了科博会、私募股权投资大会、机器人“恰佩克”等一批盛会,“1%工作法”入选国务院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较好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0亿元左右,增长11.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主要指标增速在全省领先。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构建“多链协同”,产业生态不断优化
实施“双招双引”一号工程。坚持项目全程顶格推进、顶格倾听、顶格协调,新签约亿元以上招商项目643个、增长56%,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86个、增长37%。比亚迪新能源电池、会通聚乳酸、信义玻璃七期、奇瑞未来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长信科技触控显示、美的厨热智能家电、中航华东光电新型显示等一批重大项目投产。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成立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全力打造人才工作的“总服务商”,开展“全国百所高校大宣讲”“万名高校学子进百企直通车”等活动。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4个、高层次人才1650人。
全面推动产业升级。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4%。奇瑞汽车成为中国品牌乘用车首个年出口超20万辆的车企,名列全国企业科技创新500强第21位;海螺集团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第315位。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15个,总投资36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预计增长35%。以旷视科技等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为牵引,谋划建设“中国视谷”。中电科钻石飞机出货量稳居全国第一。获批中国家电智能制造基地。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1.5%。新晋10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集聚示范区,增量居全省第一。获批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入选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家综合创新试点。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奇瑞控股集团获批国家“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企业。宝特现代物流产业园获批全国示范物流园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汇集专业机构65家、国家认定实验室48家。入选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方特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南陵县获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粮食产量超27亿斤。成功召开全国智慧农业现场交流会,建成全国主粮领域首个地块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繁昌区入选全国首批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出台“民企改革发展32条”“激发民企创意创新创造26条”支持政策,设立垂直崛起奖,对快速发展的百亿级企业,给予一次性专项奖励。举办34场“畅聊早餐会”,架起政企民直接沟通新桥梁,解决企业诉求112项,促进项目落地总额达300亿元。全面实施“1%工作法”,帮助企业降低用工、用能、物流、融资等成本,为企业减、退、缓税80亿元,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1万余亩,建设用地报批面积增长96.5%。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小微企业用电接入“零投资”。长江中下游首个水上LNG加注站投用。在全省率先出台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建立市县两级全覆盖和天使、风险、产业投资全周期基金架构,政府股权基金总数达16只,规模160亿元,参股子基金33只,规模达558亿元。全省首个公募基金牌照落户芜湖。私募基金规模超1400亿元,居全省首位。深化与海尔卡奥斯、信通院合作,成立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联盟,与檬豆科技合作建设区域性工业互联网集采平台,建成全国首个3D打印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登云”中小企业2612家。依托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云服务体系。成功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暨首届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大赛。建成全省首个专业化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中心和汽车行业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体验中心。酷哇智能环卫、京东无人配送等一批应用场景落地见效。
(二)培育科创矩阵,产创融合不断深化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突破。获批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授牌运行。启动建设“创业芜优”之城,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43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4%,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居长三角第6位,较上年度跃升3位。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探索科研经费“包干制”,启动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新能源汽车半固态电池等48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攻关计划,成功揭榜18个省重点关键技术攻关任务。国产双发四座多用途飞机、碳化硅核心器件制造工艺等科技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筹建安徽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与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合作成立创新平台。西电芜湖研究院运营公司、海螺三碳科技研究院、美的厨热电器创新研发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成立。海螺、中国科技大学共建新材料与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奇瑞、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成立先进激光联合实验室。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475家,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四分之一。净增重点研发创新平台10个,总数达5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