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市委工作会议部署,根据区委五届四次全会、区委工作会议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持续做强区域综合实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推进区域融合协调发展,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打造靓丽太湖湾、活力科创带,让滨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更好、成色更足,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滨湖新实践中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增加值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3亿美元以上;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8%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重点做好以下7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更加稳定
提高现代产业竞争力。围绕建设更具韧性和活力的“543”产业体系,升级构建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1+N”政策体系,完善落实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五个一”产业服务保障机制,配套建强促进产业发展“工具包”,推动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五大优势产业、四大特色产业、三大未来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25%、20%。精准招引区域型总部、功能型总部企业,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向总部化转型,新增总部企业10家。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智改数转绿提”步伐,引育一批智能制造服务商,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鼓励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创建,实施智能制造标杆项目80个,培育省级智能工厂2家、绿色工厂1家,数字经济营业收入增速达到10%以上。有序抓好“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新增“四上”企业180家、上市企业2家。组织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力。绘制投资热力图、招商靶向图,配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开展招商“百千万”行动,新引进注册资本超千万元企业1800家、投资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1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紧盯“五库”“五率”,强化重大项目“双专班”服务,推动重大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常态化,上机数控总部、药明生物科技园二期、无锡影都四期五期等项目加快推进,锡华风电核心装备、隆盛新能源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策划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备选清单,探索建立同领域项目整合策划机制,梳排产业载体类、基础设施类、民生实事类等政府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70亿元。
增强消费升级拉动力。大力推广“太湖108廊道”品牌,提升拈花湾、无锡影都、荣巷古镇等特色文旅街区,举办“四季滨湖”文旅推介等活动,打造“轻休闲”“微旅游”“夜生活”等旅游新产品,带动文旅市场消费复苏。支持推动知名品牌新品首发首展、落地品牌首店,鼓励河埒万达广场、融创文旅城、湖滨商业街等重点商圈、商街开展数字化转型,打造消费服务特色街区。打响爱尚滨纷生活等消费活动品牌,更大力度提振汽车、房地产等大宗消费,线上线下融合、供需两端发力释放消费潜力。加大网络服务商及电商团队招引力度,推动央诚5G、热度传媒等拓展直播功能,打造直播电商集聚地。加强基层供销社组织机构建设,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扩大对外开放影响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上海“1+8+5”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探索特色园区合作共建,推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互联共享,主动承接产业项目、科教资源等溢出效应,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指导重点企业争创省级出口品牌。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展博会,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巩固扩大出口产品市场份额。支持引导企业转型开拓跨境电商业务、布局建设海外仓,依托重点产业建设跨境电商集聚孵化区,新增转型企业10家,跨境电商交易额超3.6亿美元。扎实做好“三对”工作,推进连云港连云区南北结对帮扶合作。
二、聚焦高水平创新,推动区域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持续提升区域创新浓度。深入实施新一轮创新型企业培育攻坚计划、后备高企提升工程,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新引进科技型企业1200家,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0家、市级“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入库企业140家,有效期内高企达到760家。研究出台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快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深化与上海交大、香港城市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合作,新引进新型研发机构2家。精准对接驻区高校院所“朋友圈”“上下游”资源,建立“院所+技术经纪人+企业”转化对接机制,探索实施特色产业园院地校地合作新模式,提升对驻区院校科研成果就地承接转化能力,保持“院所经济”对地方贡献增长10%以上。大力引育“高精尖缺”人才,制定特色科研人才政策、评价办法,深入实施“吾+”人才安居工程,提高“滨湖人才卡”含金量,创新打造人才公园,新增创新创业人才项目40个、高层次人才900人、高技能人才28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