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要素供给强度。提质扩容产业空间,深化工业园区“六抓六促”,持续推进胡埭工业园南区、南泉科技园、蠡鸿工业园等园区低效载体腾退,确保腾退低效用地1500亩。加强项目批后长效监管和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开展产业用地更新省级改革试点,实施“工业+科研+商办”混合用地等新型产业用地管理,制定出台工业上楼设计指南,加快“粤浦富安科创谷”等工业上楼项目建设。切实强化科创支撑,新建各类载体100万平方米,新布局科创飞地2个,加快推进光子芯谷创新中心、滨湖科技创新中心、锡芯谷产业社区、国投智联等重大载体项目建设,积极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和产业社区,探索轻资产科创飞地运营模式。做大做强科创基金,创响“太湖金谷”综合金融服务品牌,放大科创母基金撬动作用,加强头部基金招引合作,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持续提升重点改革深度。探索功能区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全方位改革,深化“一区多园”模式,支持山水城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胡埭镇创建省级经济发达镇。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发挥重组整合协同效应,提高国资收益和国企竞争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区与板块收入分配和权责关系。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深化市九院改革,有序实施“东扩计划”,优化医院绩效薪酬体系。建成启用区城运中心,实施信息化项目全流程闭环管理,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温度。升级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政策5.0版,创新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争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探索“政策找人”服务模式,定位政策措施“应享未享”服务对象,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滴灌”。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试点,拓展高频事项“通接通办”服务范围,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树牢“无事不扰、有事必到”服务理念,强化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机制,构建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及时解决企业从成立、成长到成熟各环节的堵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企业家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与企业家多交友、同甘苦、共奋斗,推动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大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的浓厚氛围。
三、聚焦高品位城区,推动城乡形态格局更加优化
塑优城乡空间。高水准编制“五湾五城”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和专项规划,启动滨湖城市风貌、基础设施用地控制等研究,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形成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一张图”。深化“双环一廊、城旅融合”路网体系规划研究,配合实施中环快速路、轨道交通5号、6号线和锡宜城际S2线、苏锡常都市S5快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做好城市TOD综合开发,完成无锡太湖植物园启动区建设。突出沿山沿河沿湖重点地区、城市主要功能节点,强化项目规划设计统筹。加大“五湾五城”用地供给,探索打造数字孪生城市,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一地一策”保障项目建设。
做优城市更新。制定运河湾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启动荣巷历史街区改造提升工程,开展城市体检和更新评估,推进边角坡地、城市阳台等微空间更新,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街区更新和商圈升级,建成一批多重功能复合的高品质街区。全面完成市级下达征收任务,推进地铁5号线站点、钱胡路快速化改扩建等项目“攻坚拔点”,抓好胡埭工业园南区、博物馆地块等项目“清点”扫尾。改造提升老旧小区70万平方米、背街小巷3条,实施10个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000套。完成神骏桥等3座危桥改造和全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提优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全国最干净城区”建设,加快实施环卫一体化作业,打造“席地而坐”示范区域8处,提高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启动城市管理数据底座建设,试点防涝、燃气等“城市生命线”场景应用,推进城市架空线整治入地,实施城市景观灯光提质工程。强化城市管理“微执法”,健全轻微执法快速查处机制,启动智慧交通方案研究,深化道路交通综合治理,严厉整治超载超限等问题。实施空间添绿增景提质工程,启动绿化景观提升道路4条,新(改)建小游园10个,创建园林式居住区5个。全面推进停车资源“三统一”管理工作,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个、动态联网停车泊位2万个。
抓优乡村建设。以“三园一区一居”为主线,落实区现代农业专项规划,推动城乡产业发展融合,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工作,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建强全市首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培育高效精品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1137亩,推动“马山杨梅”纳入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争创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提标提质村庄环境治理,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分类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景区+乡村”联动发展,打造优品类村庄3个,改造重要节点类村庄4个,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深化集体经济“五增行动”,创新实施“一村一策”发展模式,鼓励镇(街道)组建联合发展平台,激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活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四、聚焦高颜值生态,推动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靓丽
狠抓污染防治攻坚。巩固提升水环境综合治理“五大工程”成效,实施蠡湖、长广溪流域支浜深度治理,确保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101条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河道优Ⅲ比例超过90%,实现“四区八线”全流域水质、景观、功能协同提升。系统推进大气治理工程,持续开展微环境整治和内源性污染源管控排查,推动重点污染排放企业落实减排增效,确保PM2.5和臭氧浓度“双减双控”。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管理。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动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