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打造大樟溪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庄寨文化示范带。巩固拓展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持续推进同安、梧桐、葛岭等重点集镇整治,溪洋村争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赤岸村争创省级最美休闲乡村。深化“路长制”管理,加强农村公路管养。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0公里,完成道路“白改黑”7公里。完工东嵩公路、355国道,加快建设534国道城峰蕉濑至大洋段,动建葛丹公路二期。实施白云至红星淡洋、同安尾林至梧桐椿阳等乡道改造提升。完成大洋梅埔桥等6座危桥改造。加快建设赤锡、同安等库区移民后扶项目。稳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动建霞拔、丹云等输变电项目,实现塘前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送电。
完善乡村发展要素。深化实施乡村振兴“六个一”项目,打造一批特色样板。强化农村土地流转整合,盘活撂荒土地1000亩。健全完善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创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试点县。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全面推广党建引领“服务队+工作组+合作社”“中心村党委”等机制,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指导员带头作用。加快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增设农村客货运班线。全面推行农房建设通用图集,实现“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管控全覆盖。
(五)聚力更新提速,建设更具品位的宜居城市
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全线贯通西大道、环山北路、温岐路及坵山路等8条市政道路,动建三环路建专至清凉段。提速南门大桥、三环路寨头大桥、竹演大桥等桥梁建设。启动塔山东路改扩建,谋划农业农村局、水利局周边片区改造。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建成投用县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打造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示范线。新建改造雨污管网8公里、供水管网5公里、燃气管道5公里,污水处理率保持98%以上。
提速城市品质更新。建成品润滨江、愉景公馆等住宅小区,启动吉祥小区、西门二期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开展背街小巷及旧农贸市场整治。推动南城区便民综合市场交付投用,东门购物广场正式运营。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应用,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丰富火车站周边业态,改造提升美食街,繁荣夜色经济。开展县城区公园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实施南湖公园、小汤山林荫休闲步道等园林绿化和夜景灯光提升工程,强化公园管护。继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深化房票安置、人才购房补贴等政策实施,引导人才和劳动力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新增一批公共停车泊位,市政道路、停车泊位实行智能化收费管理,搭建“一城一网一平台”。加强建筑工程“一书三证”批后监管。深化“铁三角”治违机制,建立数字化“两违”监管平台。实施新一轮社区综合提升行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环卫保洁、公园及市政道路管养、垃圾处理等推行市场化服务。
(六)筑牢生态屏障,引领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巩固提升生态质量。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改造低质低效林和疏林地1万亩、松林2万亩。新增造林绿化7000亩,森林抚育5万亩。健全“林长+”、古树保护等机制。修复提升大樟溪沿线生态景观带。持续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推进“六清一改”。加快大樟溪坵演至白杜段等4条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实施新一轮河湖物业化管理。退出小水电站16座。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力争垦造耕地200亩。
持续开展污染防治。开展扬尘治理、油烟整治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建成“智慧工地”系统,在建工地全面接入视频监控和环境扬尘监测系统,确保县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以上。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24.1公里,改扩建同安、嵩口等乡镇污水处理站,建成投用3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用好省市生态综合补偿资金,保持大樟溪Ⅱ类水质标准,乡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1%以上。
推动生态效益转化。赎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3000亩,持续推广“惠林贷”“林业产业贷”等普惠金融产品。用好“中国天然氧吧”品牌,创建森林康养基地和康养小镇,申报建设养生城市。发展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等六大林业经济,扶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建设竹科技文化产业园。推动同安镇创建省级林下经济重点乡镇。壮大林下种植示范基地,形成“一乡一品一特色”。招引中药材种植加工龙头企业,探索生态制药发展模式。
(七)夯实社会基础,保障更加优质的民生福祉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大集团化办学力度,做大做优城区教育,统筹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持续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推动“家校”育人深度融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补充教师180名,新成立4个名师工作室。扩大普惠性学额覆盖面,力争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5%。启用世茂云樽、外滩一号等小区配套幼儿园,续建城峰中心小学(二期)、刘岐小学、城建校学生公寓,新增学位2700个。动建福州工商学院(二期)、梧桐中心小学教学楼,加快樟城小学扩建。筹建南区中学、北区学校。持续抓好特殊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
深入实施健康永泰。落地集成医改方案,推进分级诊疗、人才流动等机制。加快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胸痛、卒中中心进入实质性运作。完成妇幼产科恢复性建设。启动嵩口中心卫生院迁建、大洋中心卫生院改扩建项目,推进4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扩大家庭病床试点范围,探索安宁疗护工作。新建智能健身驿站及10条健身路径,改造6个体育健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