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投产“匠福仙”白酒、劳德巴赫精酿啤酒,扶持清凉矿泉水厂、彼孚食品等规下工业企业提升规上。招引5家高新技术、专精特新企业,力争数字经济规模达180亿元。落地榕金冷链物流,动建韵达福建(永泰)电商产业园,打造物流、电商产业集聚区。发挥嵩口省级商务特色镇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乡镇商贸中心。谋划发展塘前港区,成立港航公司,推进大樟溪主航道水上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客运开发。
加速推进园区建设。建成网驿、友通慧科、岁金等3个园中园。完善数字永泰产业园配套,加快中央厨房、商务酒店、坤鸿瓴寓、台口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孵化器、金融服务机构入驻。引进楼宇经济项目100个以上,启用办公楼宇5万平方米。打通石圳支路、清凉工业园配套道路等8条园区道路。实施二环路、三环路周边坑里、苏坑等地块土地平整,拓展项目落地空间。提速建设梧桐生态工业园,建成高标准厂房6.4万平方米,落地企业8家以上。动建官烈大桥,改建534国道塘前湖美至前溪段。加快绿色产业园二期建设,推动大世界橄榄、立日有食品等项目投产。腾笼换鸟推进马洋、旗山工业集中区改造提升。
(二)扩大有效投资,积聚更加坚实的发展支撑
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实施183项重点项目,年计划投资210.2亿元。开工保罗四期、恒源新型建材等99个项目。提速均和滨江九里、颐宁养老等84个在建项目。竣工中华技师学院、闽运商务办公楼等45个项目。实现“一闸三线”项目全面供水。建成投用“北电南送”工程永泰段。白云抽水蓄能电站全面装机并网发电,油洋混合抽蓄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推荐站点并启动可研报告编制工作。抢抓福州出台支持永泰发展政策机遇,加快龙湘水库、福州至永泰有轨电车等重大项目立项动建。积极谋划申报新一批专债项目。实施“县级重点项目+乡镇特色项目”双轮驱动计划,开展“亮晒比学”活动。
加大招商引税力度。完善招商考评激励机制,鼓励县直单位参与招商引税。依托数字永泰产业园、绿色产业园等,谋划打造电商、无人机研学、科研成果孵化等基地。跟踪百鸣(北京)信息技术区域结算中心、大樟溪湾文化旅游娱乐综合体等重点招商线索,推动海峡电影艺术职业学院、金飞鱼产业园等31个在谈项目落地。推行“熟地招商”,加大工业用地收储,完成800亩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培育扶持各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华尔锦、卢峰茶业等申报国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打响“永泰家乡好物”公众品牌,加大李梅、细茶、山茶油、青云泉等本地产品推广力度,建立农产品品控政府背书机制。结合韵达福建(永泰)电商产业园建设,以量降价,力争物流成本全市最低。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培育“直播带货”“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惠聚永泰·乐购有福”等系列促销活动,带动消费增长5000万元以上。
(三)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更富特色的全域旅游
打响优势旅游品牌。拓展特色“美景”。联合青云山、云顶打造5A级景区,建成云顶天池滑道。盘活提升姬岩、方壶岩、天台山等传统景区景点。加快幸福小镇、海峡两岸生态健康度假村等项目建设。联合省旅发集团,全面开发赤壁云湖溪谷生态旅游区。加强爱荆庄保护开发,讲好庄寨故事,打造“庄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建设同安爱情小镇。举办大青云越野赛、梅花节、温泉旅游节等系列文旅活动。推广特色“美食”。广泛推介“三出宴”等文化宴席,做大“永泰葱饼”品牌,提升葱饼示范店在全省县级城镇覆盖率。推出特色“美酒”。加强“匠福仙”、劳德巴赫等酒水文化营销,规范青红酒酿造标准,建设青红酒古法酿造等工艺展示体验馆。
发展新兴旅游业态。聚焦后疫情时代乡村游、周边游发展机遇,整合梧桐、嵩口、同安等乡村旅游资源,再推出4条自驾游精品路线,发展“后备箱经济”。衍生“露营+”“探奇+”“温泉+”等复合业态,开发春徒步、夏漂流、秋露营、冬温泉等季节性旅游产品。提速建设青云山景区沿线5公里徒步旅游线路、10公里越野挑战线路,新增10个精品露营地,打造省会野奢露营首选地。发展培训、会议、疗休养等经济,推出套餐式、定制式服务。争取赤壁云湖溪谷生态旅游区列入全省职工疗养基地。整合红色资源,对接省市县三级中小学研学、高校思政课、党校户外教学等落地永泰,打造特色研学品牌。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化,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和民俗体验项目,做好山葡萄藤编、虎尊拳等非遗保护传承。推进张圣君文化工作,打造张圣君文化IP。
完善旅游基础配套。推动君澜、香米拉、冠景等创建高星级温泉酒店。修订完善《永泰县民宿管理办法》,新增乡村精品民宿5家以上。加快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基础设施项目(一期)建设,谋划推进二期项目。推出旅游专属公交车,打造4条“最美公交专线”。规范导游队伍管理。培育开发特色伴手礼。推动青云山服务区旅游综合体建成开放。完成仁和庄、积善堂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改造提升梧桐镇坂中街。加快45个庄寨修复项目及3条传统村落示范带建设。
(四)推进乡村振兴,争创更高标准的永泰样板
做优做强特色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争创3个市级农业产业强镇、4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培育15个相对连片百亩鲜食李标准示范基地,谋划建设淡李干加工产业园、鲜食李交易市场。深化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重点打造大洋、梧桐、盘谷等种业强镇,建设种业示范基地。创建全国油茶生产重点县,改造油茶2万亩。扶持“仙品源”“三状元”创建全国油茶产业示范园。整合全县茶叶资源,制定永泰绿茶团体标准,打响“永福细茶”、高山有机红茶品牌。引进“兰寿”“泰狮”等名优金鱼品种,探索渔业产销新路。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富泉羊、赤锡草兔、丹云三叶青等规模化种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