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坚持基层党建、文明创建、城市建设“三建合一”,全面完成主城区小区业委会组建,机制化推进交通秩序管理、公共设施管护、社区小区管理、路面保洁管理,力争文明城市创建取得关键性进展。建成“城市大脑”数据基座,推进城市管理领域业务系统集成贯通,拓展一批智慧应用场景,加快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四)奋力跑出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度。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高质量推进“两强一增”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对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监测和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强扶贫项目资产规范管理和多元化运营,实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升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更多运用市场化方式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创新组合,促进村企联动、要素互换、共同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中有增。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实施农业产业化“1+3+6+N”提升行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组建农科院、乡村振兴公司和农机服务平台,培育茶叶、中药材、水产、家禽、富硒农产品、林特等六大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乡村振兴创业园,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建成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以上,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以上。
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完成农村改厕9000户,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86个、美丽自然村庄370个。加快美丽集镇建设,推进乡镇集镇服务功能向周边村庄延伸。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提质改造农村公路133公里。开工建设36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力争开工长江池州段河道治理工程;启动升金湖泵站建设,完成黄湓闸重建主体工程,建成杨墩排涝站,升金湖水患之痛有望得到彻底根治。
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目标,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推进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新增集体经济强村20个。完成东至县农村宅基地改革国家试点任务,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有机融合,释放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五)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大胆探索、敢闯敢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开展土地、岸线、能耗、环境容量、数据等资源要素调查摸底,实行市级统筹、要素跟着项目走,用最快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强化财税金融支撑作用。完善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加强各类资产资源资金盘活统筹,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开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创新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投融资模式。建立金融常态化对接服务八大新兴产业机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净增信贷投放150亿元,新增首贷户800户。整合设立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分产业组建主题基金,推动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完善国有资产资源授权经营机制,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布局新兴产业、参与城市建设,加强与国内省内大企业集团合作,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转化通道,加快提升主体信用评级,更好发挥城市运营商、产业推进器作用。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用户满意度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业一证一码”改革试点,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实行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拟上市企业“一企一专班”、困难企业“一对一”帮扶,做到“好时不扰、难时出手”。推进信用池州建设,为企业主体营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规划制定机制,推动政策兑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努力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各领域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力争取得一批标志性合作成果。推动八大新兴产业加入长三角相关产业协会联盟,共建长三角旅游联盟,深化长三角养老一体化试点,全面融入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深度融合和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务实推进与长宁区战略合作。深化园区合作,大力推进产业协作、技术对接和要素耦合,加快推动合作共建园落地建设。
加快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清单化落实开发区“九件事”,实施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主导产业规划和“双招双引”方案,对标沪苏浙同类园区加快赶超步伐,推进集中区创新发展、打造皖江智造高地,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市经开区锚定5年内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目标,开工半导体产业链重大项目20个,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规模在全省前进2位以上。支持池州高新区晋级全省开发区20强、东至经开区至少引进2-3家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大渡口(石台)经开区建成百亿园区、青阳经开区引进镁铝轻合金深加工项目10个以上,全市开发区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加快开发区空间整合、产业集聚、节约集约开发,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改革,提高建设容积率。推进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加快市经开区“管委会+公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