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抓叶集、促崛起、聚特色、塑产城”决策部署为契机,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合肥都市圈建设进程,围绕“总量全省进位、人均全市靠前”,聚焦建设皖豫边界特色城区“一个定位”,突出百年家居、千亿化工“两大产业”,建强G312发展轴、史河干渠绿色振兴经济带、中心城区“三大平台”,实施区域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数字智能化“四大战略”,实现打造全市创新发展先行区、特色产业集聚区、魅力城市体验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宜居宜业新高地“五大目标”,加快建成皖豫边界商贸中心、中部新型家居制造中心、皖西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皖豫边界一体化新兴之城和中部崛起示范区,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在建设皖豫边界中部崛起示范区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叶集上取得更大进展。
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左右;财政收入突破16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9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左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高质量创新创业平台。相较于2020年,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总量“双倍增”。
区域协作水平显著提高。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互利的机制逐步建立,等高对接的体系逐步形成,与合肥市在科创、产业、市场、园区方面的链接更加紧密,与上海市松江区对口帮扶取得实质性进展。金叶一体化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更加紧密便捷。大力创建省际毗邻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示范区,基本实现与固始县在主导产业上错位布局、协同发展,在城市建设上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在生态环境上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在民生事业上共建共享、互利互惠。
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完成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实施不少于8000户棚户区改造,基本消除城中村。体育中心、史河橡胶坝、跨史河大桥、引水入城等项目建成运营,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5万人,“五色叶集”功能板块和“一河两岸一座城”山水园林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能级和功能品质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粮食产量稳定在4亿斤左右,新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0个,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幅11%以上,形成特色林果、稻虾综养两个2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以产业振兴为支撑的五大振兴展现生动局面。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民生投入持续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现代医疗卫生和养老、托幼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实现全覆盖,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精神文明建设富有成效,人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千年古邑·文化叶集”形象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质量显著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大气、水、土壤环境持续改善,基本实现城乡污水全处理、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一步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群众自治充满活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基本建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有力,法治叶集、平安叶集、智慧叶集建设更加牢靠。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一)坚定不移打造创新发展先行区。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围绕打造安徽世界级智能家电家居产业集群叶集生产基地,大力引进国内知名智能家居及其配套企业,推进智能家电家居产业物联网体系创新、工业互联网体系创新,力争实现主板上市企业“零突破”,“两新”企业超过50家。大力推进平台创新。支持中至信、金竹新材、荣事达智能家居等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成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承接省级以上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力争实现博士后工作站“零突破”。大力推进业态创新。抢占互联网经济“风口”,用好数字赋能手段,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电商微商、直播带货等“新个体”,力争实现网销额亿元以上电商主体“零突破”。大力推进模式创新。引导企业围绕行业细分领域,强化垂直分工和横向联合,支持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共享检测检验等验证环境、喷涂设计等技术平台,力争实现企业“共享生产”“零突破”。大力推进人才创新。深化与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皖西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合作,加强创新型人才培育,通过“柔性引进”等形式,大力引进创新团队,力争实现院士、杰青等高端人才引进“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