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6日)

  (四)千方百计兴乡村,持续打造振兴样板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重点群体,健全防范返贫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监测帮扶,实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有序退出。加强经营性扶贫资产后续管理与运营。主动承接医保政策调整,深化产业扶贫“三业一岗”就业帮扶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确保搬迁群众稳岗就业和社区融入。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坚决扛起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加强粮食产能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加强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138+N”工程和提质增效“6969”工程,新建标准化果园2500亩、稻虾综养万亩示范基地2个、千亩示范区1个,建成小龙虾交易中心。推进叶集史河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食品产业园、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建成3000亩生态农场示范园。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加强农产品标准、品牌建设,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6个以上。

  建设宜居宜业乡村。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创先争优擂台赛”,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落实。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四季战役,实施农村改厕1500户,建设美丽乡村中心村4个。巩固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示范创建,改造危桥10座,新建改建“四好农村路”58公里,开工建设姚李镇、史河街道乡镇租赁住房,实施城区至姚李镇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因地制宜打造洪集会馆、平岗芮祠等一批融乡土气息、文化底蕴、特色农业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点。

  (五)千方百计保生态,持续筑牢绿色本底

  加强生态保护。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大气污染防治“六个专项行动”,大力实施精准治污,聘请环保管家,进行专业管理,着力解决好建筑模板、家居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问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扎实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治理水平。做好危废处置,加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运营监测。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行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严防土壤污染。

  促进低碳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入驻,持续推动传统模板企业向生态板和家居企业转型。落实能耗“双控”要求,细化单位能耗产出考核指标,开展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严格落实在用地、能耗、排污等方面的激励措施,同步启动规下工业企业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多层厂房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城市低碳建设,强化绿色节能建筑应用,发展装配式建筑,鼓励居民绿色出行,倡导开展绿色消费。

  (六)千方百计办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不断改善民生。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举办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城镇新增就业3000人以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更好满足合理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改革和全民参保计划。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创新成果,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普惠性和互助型养老服务。加强莲花山陵园等公益性公墓建设,进一步巩固拓展殡改成果。

  完善社会事业。实施名师名校、名医名院工程,引进市主城区优质资源,做强叶集教育、医疗品牌。推动明强学校与六安皋城中学合作共建,深化叶集一小与裕安区城北小学结对共建。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组建叶集二小等教育集团。巩固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集团联合办学成果,进一步提升安师大附属叶集中学教育质量。深化与皖西学院合作办学,加快叶集职业学校建设。推进托幼一体化和老年大学建设,迁建特教学校。加快区人民医院二期、区第二人民医院建设,争取与优质医疗机构合作,共同运营好区妇幼保健院、区疾控中心。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争取设立区广播电视总站,努力创建“中国文学之乡”。加快推进体育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力打造“健康叶集”。完善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完成省级科普示范区创建。

  提升治理水平。深入开展“法治引领 文明育区”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着力构建“重畅决”长效机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推广基层治理“1114”工程试点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加强“平安叶集”建设,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强化风险评估和预警监测,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加大交通运输、特种设备、建筑施工、管道燃气等重点领域监管力度,坚决遏制较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化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切实解决群众“难安置”“难办证”等问题。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巩固新冠疫情防控成果。

  (七)千方百计促改革,持续增强发展活力

  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深化国企国资改革,赋予国投集团更多的要素支持,促进国投集团拓展盈利渠道,增强市场化融资能力。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区乡两级财政收支体制,不断增强乡镇财税活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诚信经营。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进一步深化林长制、河长制、路长制改革,做实田长制改革。加大推进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引导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区集聚,实现就地城镇化安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252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