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要做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聚焦开放融合,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展现更大作为。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深化跨区域合作,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积极打造重点平台。全面拉开38.5平方公里新型功能区核心区建设框架,高质量编制规划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加速产业集聚,着力打造一体化融合示范样板。高教科创城引进高教项目不少于2个,落地科创项目、新型研发机构50个以上。南谯经开区深入推进园区转型升级,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三五”末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力争进入全省省级开发区30强。全力推进产业协同。立足南谯现有产业基础,依托长三角地区特别是江北新区、浦口区产业关联配套,强力推进项目招引,确保新型功能区落地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0个,着力打造半导体产业“芯高地”。加快推动互联互通。推动南浦一级公路(南浦滁河大桥)、东部干线等重大工程建设,积极争取滁州—乌衣—南京市域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深度拓展区域合作。主动深化与长三角地区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养老服务等领域系统合作,推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标准一致,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对标学习先进经验。持续深化“双对标”行动,主动借鉴沪苏浙产业培育、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先进经验,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配置,着力形成同质化生态。
(二)聚焦创新赋能,在提升综合实力上实现更大跨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不断壮大产业实力、提升综合实力。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一产上,围绕“两强一增”,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2个,茶叶、水果产业和麻栎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超3亿元、20亿元、50亿元,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8个,农产品产值超40亿元。二产上,围绕“提质扩量增效”,坚持引育并举,深入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确保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超20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企业亩均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实现翻番,力争新能源产业产值超百亿元,半导体和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制造产业产值超50亿元,争创省政府质量奖企业1家、市政府质量奖1家。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上云”赋能,新增省级数字化车间5家以上,企业登云50家。三产上,围绕“锻长补短”,构建“4+5”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确保新培育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家以上,规上服务业企业达80家、限上商贸企业达15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0家、10亿元以上企业实现突破,争创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南谯电商产业园获批省级电商示范园区。建强重点项目引擎。坚持以重点项目增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广泛开展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00个,其中工业项目不少于70%,主导产业项目占比55%以上,5年内转化项目超150个,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招引不断取得新突破。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攻关,确保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5家以上。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确保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8个。大力实施人才“四大工程”,力争引进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
(三)聚焦协调互补,在推动城乡共进上夺取更大成果。统筹区域空间结构和城镇体系布局,着力形成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高质量推动城市更新。统筹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十大工程,着力整治停车难、物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让城市更宜居、出行更便捷。全力推进南谯新区建设,推动乌衣老镇区改造提升,不断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配套,确保常住人口突破10万人。开展城市安全提升行动,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切实提高重大风险与突发事件防控能力。强化全国文明城市常态长效管理,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一盘棋规划,纵深推进“三环一带一园”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西部山区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依托,打造乡村振兴环线示范区,重点发展茶叶、香菇等特色产业;北部片区打造沙黄示范带,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南部片区打造乌衣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为乡村振兴释放更多要素权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向农村倾斜,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充分运用各级各类文明实践平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力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开拓多元增收渠道,扎实推进农民增收。
(四)聚焦绿色转型,在践行“两山”理念上迈出更大步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以更高站位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任务。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推进实施生态林业碳汇工程、碳汇计量检测工程、碳汇交易服务工程,培育固碳森林30万亩,完成碳汇造林2万亩,探索实施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更实举措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推进“五大森林”行动,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0.5%以上,争创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推深做实田长制,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以更严标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扎实推进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一体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PM2.5年均浓度、国控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工作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