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1月7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盛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强大动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奋力克服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影响,有效应对多重超预期的困难挑战,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扎实推进“532”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困中破局、难中攀高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年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迎难而上、超常发力,肩并肩撑起经济大盘。切实担起“勇挑大梁”的重大责任,推动经济增长走出“V型”曲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均、领跑苏南。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00亿元左右,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1.8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6%;工业规模总量突破两万亿元。位列中国大城强城指数前十强、中国地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12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6位。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一年来,面对区域竞合的新变局新机遇,我们奋发作为、破圈突围,实打实提升城市能级。以产业为基、“两湖”为核、交通为先,全方位重塑城市发展格局,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新能源之都蓬勃成势,形成“发储送用”生态闭环,产业集聚度全国第5,产值超5000亿元。“两湖”创新区澎湃启航,概念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总部经济区城市设计等编制完成,规划展示馆百日建成开放。常泰长江大桥建设如火如荼,溧宁高速公路、青洋路快速化二期建成通车。
一年来,面对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我们坚守初心、节用裕民,心贴心改善民生福祉。坚持用政府“紧日子”换取百姓“好日子”,市本级一般性支出压减10%,民生领域支出增长超5%。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六个常有”名片持续擦亮,28.2万平方米“大板房”异地安置项目圆满收官,95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空气质量达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综合指数改善率全国第五。广播剧《谋将来永远幸福--张太雷》、原创锡剧《烛光在前》分别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获评“江南美食之都”、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过去的一年是本届政府开局之年,我们迈出了坚强有力的第一步,展现了鼓舞人心的新气象。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综合施策畅通内外循环,经济质效持续提升。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积极落实“国务院33条”“苏政40条”,出台“常政12条”“助力中小微企业10条”等政策,用足用好“退、减、缓、降、贷、投、补”等举措,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约190亿元,发放稳岗留工补助为企业减负近20亿元,为承租国有房屋的各类中小微市场主体减免租金约6亿元。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1.38万亿元,增长17%,增速苏南第一,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增长超28%,利率保持全省最低水平。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13.1亿元、新增债券额度205亿元。重大项目招引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增入库项目117个,其中总投资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5个,美敦力康辉、合全医药、理想零部件产业园、比亚迪二期、蜂巢能源总部基地等一批优质大项目落户。预计实际使用外资28亿美元,增长10%左右。2支QFLP基金完成注册。实施外贸强基、创新、护航三大行动,实现进出口总额约3200亿元,增长6%以上。持续释放消费活力,制定刺激消费10条新举措,开展龙城嗨购节、网上年货节等消费促进活动,通过发放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消费券等累计带动消费13.2亿元。大力培育新型零售、直播电商、农村电商,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
(二)接续奋进建设智造名城,产业优势加速放大。始终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增强工业经济发展韧性,推动重点产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落实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30条政策,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7.5%、增速全省第一,总量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左右。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十年耕耘新能源赛道收获硕果,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新增产值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九成,全年整车产销超34万辆,整车、动力电池产销量均占全省一半,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十百千”工程,认定和培育服务商60家,免费诊断企业3300家,新增国家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省智能工厂11家,均居全省第一;新增五星上云企业20家、全省第二。助推市场主体提质增量,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入围全球独角兽榜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累计达44家,瞪羚企业累计达671家,新增百亿工业企业8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中国工业大奖4个,单项冠军、工业大奖总数继续领跑全国同类城市;新增上市企业7家,累计达88家,过会待发7家,中创新航IPO融资规模全省年度最大。推进国内国际物流双循环通道建设,东港集装箱物流中心、西太湖互联网产业园物流基地等项目建成运行,海铁联运量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能源保供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全国首个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发电,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工程常州段建成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