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梯次推进主城区内小、散、乱物流企业有序搬离,以黄渤海国际陆港为新承接载体,加快构建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现代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支持万科广场、大润发等重点商圈举办促消费活动,吸引更多烟台首店品牌,不断增加高品质供给。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深入推进省级“金融管家”试点,强化重点项目金融服务保障,常态化做好银企对接、金融辅导,争取1家企业上市,实现“科技一产业一金融”的高水平循环。大力突破冰雪产业,在“室内冰”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室内雪”的文章,一体谋划专业滑雪馆、商业综合体、度假酒店,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抢占未来发展新高点。
培大育强骨干企业。发挥骨干企业在产业升级方面的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倍增计划,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鼓励49家企业增资扩股、延链膨胀。做大规上企业群体规模,分层分类建立后备培育库,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优势,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孵化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新建各类研发机构10处以上、省级人才平台2处以上,新引育瞪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
(二)在改革开放上加快突破,打造一流环境,聚力招大引强,构筑开放发展新格局。
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牢固树立“链式思维”,建立“产业园区+专业部门”的招商机制,全面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全年引进投资过亿元或千万美元项目15个以上、“三类500强”企业2家以上。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倾力推动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级创新中心、复合材料检测中心落户,加快锻造福山高端科创资源的“新长板”。深入实施“智汇福山·创新赋能”行动,认真落实人才激励、服务、交流等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业活力,年内新增各类人才2600人以上。
强势推进园区建设。高标准编制西部工业新区概念性规划及产业规划,有序拓展城镇开发边界,面积达到19.3平方公里。坚持以园区聚合项目、联动产业,依托“两镇两区”,统筹要素资源,合力打造西部工业新区,重点推进3大领域、31项任务,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搞活投入运营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适度超前谋划基础设施,攻坚21项道路及排水、电力配套工程,完成重点项目场平1500亩以上,为承载大项目、聚集大产业创造条件。探索打造“零碳园区”,高标准编制福山区“双碳”实施方案,着力实施绿色能源替代工程,推动园区向绿色低碳发展大步迈进。
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紧盯今年初步确定的123个省市区级重点项目,深化落实区级领导包帮、“双特派员”帮扶机制,精准破解瓶颈制约,争取春节前具备开工条件、一季度应开尽开,年内省市重点项目开复工率、投资完成率达到“双100%”。紧盯潍柴新能源动力产业园项目,提前梳理从立项审批到建成投产各个环节的手续办理,做好资金、土地、排放等要素保障,滚动实施百日集中攻坚行动,力争年内一期建成投产、再造一个福山工业。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动态优化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加强分级、分区域、分行业评价,参评企业不低于800家,倒逼企业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化财政支出改革,提升财政资金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增强财政综合保障能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扩大经营性资产,推动国有企业在城市更新、园区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审批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优做活“一窗联办”“跨域通办”“四证齐发”等审批机制,动态保持网上可办率达到100%,着力构建环节最少、效率最好、成本最低的政务服务体系。
(三)在城市建设上加快突破,坚持宜居宜业,聚力提升品质,拉开城市发展新框架。
推动区域组团发展。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区空间布局,按照“东部融合、南部拓展、西部统筹、北部提升”的思路,推动区域组团联动发展、人气集聚。“东部融合”就是要主动融入夹河·幸福新城建设规划,将夹河沿线打造成为通山达海、辐射东西的城市轴线。“南部拓展”就是要科学论证项目工程,优化路网交通,集中承载高端服务业和科创平台,力争年内落地1个标志性项目。“西部统筹”就是要统筹规划“两镇两区”,高标准打造西部工业新区,推进高铁新区开发建设,做强高铁经济,主动接轨京津冀,全力争当全省乃至全国看烟台的重要窗口。“北部提升”就是要借助高速改造、收费站西移,适时启动6条跨区道路建设,打通与黄渤海新区融合发展的交通梗阻,奋力拉开城市发展新框架。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推动城市“微更新”,抢抓城市更新、海绵城市等政策机遇,积极做好中心城区功能疏解,集中攻坚板块征迁,加快10余家分散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有序释放城市发展空间,论证布局高端居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畅通城市“微循环”,启动13条市政道路建设,改扩建港城西大街等6条道路,配合做好荣乌高速绕城段拓宽等交通工程,加快构建与高铁时代相适应的城域路网。汇聚城市“烟火气”,坚持“全龄友好”的理念,高水平规划“15分钟生活圈”,健全完善广场、公园、人行步道等公共生活空间,高品质打造金堆山,精心策划潮人聚集地和网红打卡地,高标准办好重大节会和赛事活动,推动健康养老、赛事经济、夜间经济等加快发展,全方位促进消费市场转暖复苏、人气恢复,加快崛起城市发展新高地。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认真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依托城市驿站开展主题恳谈,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模式,着力提升城市精细管理水平。升级住宅小区建管品质,深入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回头看”,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市场化,持续引领绿色低碳生活。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实施夹河河道生态提升等工程,建成城市排水信息管理平台,坚决消除水环境隐患。统筹抓好城市供水供热,加快推动供水、供热企业国有化运营,着力打造全区供暖、供水一张网,持续提升城市“运、管、服”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