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2024年12月29日在谢家集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区长 陈亚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坚定的信心和持续的韧劲,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经济社会总体呈向上向好态势,现代化美好谢家集建设迈出新步伐。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3.9亿元,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30.2亿元,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2亿元,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亿元,增长5.3%;建筑业总产值4.4亿元,增长10%。
(一)坚持打造平台、引聚项目,产业基础持续提升
“一区两园”基本成型。谢家集经济开发区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获批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编制执行《安徽淮南谢家集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方案(2024—2030年)》,调整修订单元及部分地块详细规划,蔡楚产业园、铁基新材料产业园纳入经开区统一托管,形成“一区两园”发展格局,推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快建设。经开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经七路、沿河路完成提升改造,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零碳(低碳)产业园建设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启动园中村征迁,编制成片开发方案,3个区块标准化厂房建成招租,万优供应链、博拓工程机械等9个项目签约入驻,经开区全年实现产值约22.8亿元。蔡楚产业园厂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主体工程全部完工,轨道交通件、高低压柱塞泵生产等4个项目签约入驻。铁基新材料产业园初具规模,厂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研发楼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空气源热泵生产项目签约入驻。宏泰钢铁公司与南京钢铁公司合作重组生产线,铁基新材料项目正式投产,产业园全年实现产值约20亿元。
项目投资支撑有力。坚持对准赛道谋项目,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围绕9大领域谋划项目45个,向上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及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额度约5.18亿元。坚持对准方位引项目,修订《谢家集区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办法(试行)》,完善“10+4+N”招商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区级10大产业招商专班、组建4个驻外招商工作组,选聘招商顾问50名,积极参加投资安徽行、世界制造业大会、淮南市转型发展大会等大型推介活动,自主举办区级招商引资推介活动4场,重点围绕“三大新兴”产业,主要瞄准长三角区域,全年新签约招商项目39个,总投资约40亿元。坚持对准环节推项目,落实星期六会商等机制,开展“比进度、比质量、比安全、比环境、比效益”五比竞赛,强化闭环管理、跟踪督办,推动年产2.5亿双针织品生产线、汽车零部件生产线等13个项目建成投产。
为企服务精准高效。着力打造优质市场环境,完善准入准营规则和市场退出机制,全省首创食品经营许可证“远程核查”模式被安徽日报转载推广。着力打造高效政务环境,提供项目帮办代办全过程服务,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42个投资类项目备案全部实现即来即办,新增“四上”企业20家、市场主体2100户。着力打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开展送法进企业宣传16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模式,深化政府履约践诺,兑现各类奖补资金690万元。着力打造亲清服务环境,实施“优环境、促发展”等专项行动,召开政企恳谈会10次,协调解决企业反馈问题420余件。搭建政银企沟通合作平台,通过政银担、资产抵押、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模式,为企业解决融资需求5.27亿元。
(二)坚持开放创新、深化改革,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开放合作不断扩大。深化与结对城区的合作交流,主动赴闵行区浦江镇等地对接交流7次,携手举办“闵行浦江·淮南谢家集”合作座谈会,签订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4个领域合作协议。充分用好外贸资源,参与“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孟平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建立越南海外仓,凯彦达公司成功申报AEO认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上海进博会、广交会、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地面及瓷砖展览会等国内外展会,新增外贸出口实绩企业2家,完成外贸进出口额2200万美元。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淮南-宁波、淮南-上海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累计从蔡家岗货运站发送集装箱2088个,外贸额超2亿元。
创新载体蓄势赋能。构建多层次、递进式科创企业服务培育体系,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2家、省级大数据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逐月上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2家,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2家,全长预应力树脂锚固剂研发入选长三角国际品牌创新案例。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成功举办安徽省“双创汇·走进谢家集区”活动,挂牌成立淮南师范学院谢家集区产学研基地,美亚高新公司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8.18亿元,长三角科研院所技术合同交易额825万元,全市排名第一。
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实施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乡镇街道全部成立综合执法机构。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15家规上工业企业、8家规下工业企业被评为A类企业。持续深化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等改革,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李郢孜镇试点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不断做好农业生产大托管,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58%。全面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杨公镇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公建民营。扎实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三年行动,重组整合区属(管)国有企业,淮南达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获评AA主体信用等级。
(三)坚持做优农业、建美农村,乡村振兴步伐加快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新增耕地496亩,新建高标准农田0.95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2.3万亩,总产量13.6万吨,实现“双量齐增”。不断提升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完成谢家集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新增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2家,打造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家、省级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个。不断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建成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3个、水稻烘干中心1个、育秧中心1个,总投资1.3亿元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改造提升望峰岗镇黑鱼基地400亩。
和美乡村焕发新颜。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因地制宜编制“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37个村已形成规划成果。加快建设唐山镇乳山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成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2个。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环卫一体化服务,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2%,完成改厕453户。持续推进秸秆粪污“两利用”,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98%。全力推进县乡道路提档升级,山李路升级改造项目基本完工,维修养护农村公路12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中央维修养护工程,更换老旧主管网4.2公里,增加排污阀10处。
农民生活持续向好。健全分类分层帮扶机制,纳入农村低保、特困供养脱贫户1065人,累计发放补贴778.9万元。全面完成2023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组织技能培训800人次,提供公益性岗位136个,发放小额创业贷款272万元。统筹安排衔接资金2019万元,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政策保障等项目30个。预计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942元,增速6%。
(四)坚持减污降碳、生态优先,绿色底蕴更加深厚
污染防治有力有效。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统筹开展秸秆禁烧、固废堆场、散乱污企业等专项整治,PM2.5平均浓度、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完成市控目标。着力打好碧水攻坚战,联动做好3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及水源地保护,九里大沟完成整治,5个污水处理站提标改造和运维项目建成投用,国控石头埠、瓦埠湖断面和省控平山头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扎实推进净土持久战,大力管控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原淮河化工厂等2个地块完成评审备案,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无废城市”建设有序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基本完成。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建成投用,春申湖公园盛大开园,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刺山废弃矿区(鑫达石料厂)地质环境治理提升、二道河农场生态修复治理、瓦埠湖北岸生态缓冲带建设及湖滨带水生植物恢复工程全面完工,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二期)提升改造项目加快建设。32个历史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全部完成编制。深化新一轮林长制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人工造林353亩、森林抚育2523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801亩。
绿色发展深入推进。坚持发展低碳产业和生态经济,中电谢家集二期30MW光伏成功并网发电,国电投翔风风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严格执行项目能评制度,审批备案项目全部实施节能承诺,节能审查制度覆盖率100%。绿色升级能源装备等产业,总投资3.49亿元实施技改项目13个,美亚高新公司获评省级绿色工厂。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节电、节水、节油、节材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坚持修补短板、完善功能,城市建设有序推进
交通枢纽构架呈现。加快构建外联内畅的城区综合交通体系,S102公路改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十涧湖东路道路拓宽、城市综合交通驿站(谢家集南)项目开工建设,春申大街(谢家集段)、淮南西高速出口完成提升改造,西部汽车客运站即将投用。努力打造区域物流枢纽基地,淮南国际物流港启动建设,谢家集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筹备,淮南港陶圩综合码头配套道路(刘岗大塘段)建成通车,京东星谷产业园(淮南)获评省级物流园区。
城市更新稳步推动。加快推进片区更新改造,拆除城中村危旧房屋160户,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个,国烨新城二期、西部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有序推进,祥云府住宅小区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提升城区品质活力,6个停车场建成投用,增加停车泊位690个、充电桩42个。新建街头游园6个,新增绿地15000平方米。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西都绿洲、熙城熙园等4个小区实施消防管网及设施改造,淮钢片区居民供水管网完成提升改造,望峰岗镇望龙中心家属楼、李郢孜镇红旗楼居民区实现燃气入户,修复城区主、次干道雨污水管网14公里。
城市管理规范细致。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开展市容环境排查整治攻坚,施划、补划非机动车线4200米,取缔占道经营、店外经营16919处,签订“门前三包”协议1865份。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源头防控机制,拆除违法建筑34处。持续做好城区生活垃圾分类,餐饮企业分类收运处置实现全覆盖,新建垃圾分类设施286处,新社东村小区垃圾分类运维服务试点成效明显。深入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建设,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委员会组建完成率100%。加强智慧社区等数字场景运用,优化智慧城管平台和5个子系统的应用。
(六)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普惠增进
社会保障全面落实。深入实施50项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积极促进就业,新增城镇就业7208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22个社区获评省级充分就业社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办理灵活就业养老保险2065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7%,《惠民医保 幸福你我》作品在全国医保宣传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聚焦一老一小需求,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个、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3个,居家适老化改造125户,老年助餐服务12.14万人次,新增婴幼儿托位100个。
社会事业协同发展。持续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维修改造校舍6000平方米、学校运动场4个,谢家集区第二小学成功申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杨公小学入围安徽省中小学智慧学校示范校评选。不断完善健身设施,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33平方米,位居全市首位。加快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升级改造公共文化空间3个,全面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李家古堆遗址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新华医院全面融入长三角医联体。高质量完成“五经普”登记相关工作。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推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谢大姐”调解工作室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00余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约访下访、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办理12345政务服务热线13549件,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区。扎实推进“两防两访+20优”专项攻坚行动,社会治安呈现“六升四降”良好态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力有效,4件案件入选省市场局典型案例。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排查整治隐患1464处。强化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新建乡镇专职消防站3个,卧龙山战勤保障站项目主体完工,高质量承办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大跨度厂房灭火救援实战演练活动,切实做好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和夏季多轮强降雨防范应对,实现零伤亡、零出险,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总体稳定。
退役军人事务、国防动员、双拥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地方志、档案、科协、工商联等工作再上新台阶,精神文明、共青团、老龄、工会、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七)坚持转变作风、提高效能,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扎实推进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坚持依法行政,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印发《贯彻落实“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工作规则》《谢家集区政府采购及工程建设招标管理办法》,细化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要求。政府部门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区司法局荣获全省“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50件,办复率和基本满意率达100%。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加强统计监督、审计监督。
各位代表,回望这一年,我们全力以赴抓发展、集中精力拼经济,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旗定向、正确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更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谢家集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工业园区能级不足,产业发展还未集群成势;财政运行能力较低,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城市片区更新改造任务艰巨,设施功能服务仍不完善;社会民生事业距离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工作基础不够扎实,政府系统少数干部工作标准、争先意识、专业素养、执行能力仍需提升。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努力改进,不断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