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科创载体平台。以“初创在孵化器、跃升在加速器、壮大在产业基地”为导向,构建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建成投用“东渡国际人才创业街区”一期,开工建设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创新中心,建强用好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中科纳米张家港化合物半导体研究所、集成电路产业促进中心、思萃熔接技术研究所等载体平台,积极推动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材料化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深化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合作,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40项以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项以上,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加快苏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张家港分中心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全覆盖。挂牌成立省科协院士服务中心工作站。
壮大优质创新主体。健全完善“科技招商—科技型中小—高新技术—瞪羚—独角兽—上市”科技企业梯次培育链条,高效运作人才企业母基金、沙洲科创C计划基金、“4+4”产业链基金,加大投早投小投科创力度,新增科技招商项目2000个、实现“3年招引5000个”的既定目标,有效高企达1200家。动态完善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深入实施“攀峰计划2.0”,新增上市企业2~3家。制定出台青年人才专项政策,试点打造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2~3个,新增苏州市级以上人才计划80名,力争姑苏重大创新团队实现“零的突破”。
(三)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任务,持续增创区域竞合新优势。
提升开放水平。编制出台新一轮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深度融入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合作,有效承接长三角优质资源要素。用好外资总部、利润再投资等政策,支持企业申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引导既有外企向研发中心、投资性总部开展再投资。探索设立QFLP基金,拓展利用外资新渠道。强化企业“走出去”指导服务,动态跟踪重点境外投资项目,推动境外合作产业园稳健发展。
重塑港口优势。配合争取《苏州港总体规划》尽快落地,研究编制港口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引导各作业区找准定位、协同发展。做好福南水道12.5米进港航道、公用锚地常态化维护,加快沙钢海力、港务集团、东海粮油、港新码头等8个泊位升等改造,开工建设江海粮油内港池码头、张家港海进江LNG接收站配套码头。新增锂电池、储能设备等作业货种。完善口岸整车出口配套服务,推动更多整车在家门口“登船出海”。加强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盐田港等对接合作,深化进口大宗散货“联合鉴定、一体监管”模式应用,提高特色货种“水水中转”效率。积极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结算、信息咨询等高端服务业态,做大做强江苏一达通、易棉购等平台,推动临港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加大改革力度。稳妥有序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推动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规范政务新媒体建设管理。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深化城投集团、张创投集团、文商旅集团资产整合重组,持续优化国资布局,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以市场主体和群众需求为导向,深化“一件事”改革。增强企业动态感知能力,健全企业诉求清单化管理、闭环式解决机制。积极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让广大企业家在张家港放心投资、安心经营、顺心办事。
(四)聚焦功能品质,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以工匠精神、绣花功夫统筹抓好城市形态优化与内涵提升,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
坚持高水平规划。立足Ⅱ型大城市定位,按照“一城、一港、四片区”市域空间格局,完成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开展镇级总规编制,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高效统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公共配套等空间要素,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全覆盖。实施镇村布局规划更新,推动“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全覆盖,促进城乡资源优势互补、双向流动。强化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一张蓝图”编好城市地下空间、林保、湿地等专项规划。
坚持高品质建设。稳步推进通苏嘉甬铁路、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启动张家港站东站房、沪武高速改扩建工程建设,做好苏通第二过江通道、苏张高速等前期工作。提速推进城区快速路建设,确保346国道张家港绕城段建成通车,东二环、南二环有序推进,西二环开工建设。建成投运十一圩江边枢纽、走马塘江边泵站。制定城市更新政策清单,丰富城市更新试点类型,强化城市更新基金运营管理。
坚持精细化管理。优化城市道路、健身步道等市政配套设施管养机制,提升老旧小区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推动基本建设项目、民生实事项目向“建管并重”转变。用好垃圾分类智慧监测系统,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成效,确保居民小区厨余垃圾精准分出率超35%。推动“港城夜泊”停车共享服务向区镇延伸,新增停车位2000个。稳妥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争创全省首批城市管理示范市(县)。
(五)突出强农惠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聚焦高水平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大力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壮大乡村产业实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坚决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有效发挥农发集团服务“三农”作用,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5%。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深化农贸市场改造,并逐步推动向商业综合体、城市文化街区等方向转型。争创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创成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