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苏家屯区历史上极不寻常、极具挑战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扎实开展“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紧紧依靠全区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们千方百计稳增长、保主体,经济运行企稳回升
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0亿元,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5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亿元,与去年持平;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下降19.8%;还原留抵退税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5亿元,下降4.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总的看,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接冲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远远超出预期,但我们真抓实干、承压奋进,持续收窄指标缺口,稳住了经济发展基本盘。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一企一策建立包保服务机制,落实组合式税费政策支持,累计退税金额超3.34亿元,用真金白银、真招实招,帮助企业减负担、渡难关。全面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新增市场主体4961户、“四上”企业[1]38户,实现个转企51户、小升规15户、规升巨3户。深化“税企银”[2]“政企银”[3]合作,帮助企业融资4.36亿元,持续开展“百亿送贷”[4],投放贷款1.2亿元,从严打击各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发展。
提速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实施精准招商,签约国药智慧物流产业园等项目141个,投资总额345.2亿元。强化土地资源要素保障,整理土地124.8公顷,落地天河谷精酿啤酒、讯飞幻境智能制造、大龙网跨境电商等项目78个,项目落地转化率55.3%。夯实项目包保推进机制,德科汽车零部件、裕通四期、奥钢联五期等141个亿元以上项目全部开复工。组建项目谋划专班,梳理申报重大工程项目147个,全部纳入市级项目谋划储备库。
一年来,我们克难奋进调结构、促转型,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提升工业经济实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45.2亿元,增长2.5%。全力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红塔烟厂完成产值97亿元、雪花啤酒完成产值30.4亿元、奥钢联完成产值8.4亿元,食品饮品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2%、9.3%。扎实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5],推动固耐重工等64个企业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升级,完成工业投资19.1亿元,增长7.5%。实施“专精特新”[6]培育工程,新培育关联企业51户,佳德联益、水发航宇星等3户企业分获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力促服务业逐步复苏。举办“品质宜居 悦享苏区”房交会,给予购房者新购商品房1%额外资金补贴,发放居民综合消费券,促进居民消费持续升温,社零额降幅较预期收窄4.5个百分点。商贸物流企业加速集聚,申通东北物流总部基地达产运营,邮政物流、中储物流、极兔速递等一批物流企业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文旅产业丰富多元,新增4户规模以上文化企业,马耳山景区周边环境持续改善,牟氏传统木雕、赵氏手雕铜章、周氏脾胃诊疗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动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全面遏制大棚房、乱占耕地建房等突出问题,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4.1万亩、产量33.1万吨。实施“5+N”[7]科技兴农战略,深化与省农科院对接合作,引进7名专家人才,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十里河街道成为市级产业强镇,长兴甸村成为市级“一村一品”[8]专业村。承办沈阳首届“开镰节”,中粮米业成为全市稻米产业链主企业。实施农业品牌建设行动,“永乐葡萄”荣获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小金哥”获评省知名农产品品牌。
一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改革、重创新,区域活力不断释放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新中心正式运营,应用全AI管理等7项数字化技术,智能化、便利化、信息化水平达到东北一流。深入推进“一网通办”[9],入学、落户等110个主题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10],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可全程网办。组建企业服务中心,为629户企业配备项目管家,完善诉求办理机制,解决涉企诉求614件。创新“保险+信贷”[11]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得到人民日报宣传推广。充分释放《苏家屯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红利,做到应享尽享,企业的获得感、荣誉感明显增强。
重点改革蹄疾步稳。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和街道体制机制调整,管理体制、职能配置、运行机制得到全面优化。持续发挥雪松开发区经济主战场作用,综合实力居省级开发区前列。促进国有资产盘活利用,处置4户僵尸企业,完成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苏新集团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积极投身城市发展建设,用实际行动践行国企使命担当。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规模以上集体资产资源实现平台流转交易,成为全市典范。加快金融领域改革,农信联社改革率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领跑全省。
创新动能明显增强。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新增注册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103家、高新技术企业58家、雏鹰企业[12]18家、瞪羚企业[13]10家。全力打造创新平台,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重点实验室、汽车内饰精准压塑技术创新中心等6个项目申报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强化产学研对接合作,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7亿元。群贺能源、天通电气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省市“揭榜挂帅”[14]项目零的突破。全区5G基站达到1500个,5G信号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