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力推动招商引资,激活振兴发展的源头活水。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生命线”理念,聚焦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着力引进一批牵动力强的大项目,全年实际利用内资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实施产业招商攻坚。把产业项目招商作为重中之重,紧紧围绕构建“1234”产业体系,梳理完善产业链,聚焦补链延链强链,开展精准招商,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全年包装产业链招商项目50个,新引进链上企业15家、项目20个以上。
提升招商活动质效。坚持大抓招商鲜明导向,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招商、线上线下同步招商、主要领导带头招商、持续跟进招商,年初定任务、月月搞评比、年底严考核,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和成功率。全年组织市级招商活动6次以上,引进超亿元项目10个以上。
做优建强园区载体。充分发挥伊春、铁力、南岔、嘉荫4个经开区的主战场作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承载能力,科学布局产业,实现全市县区间园区共用、政策共享、发展共赢,加快打造集聚项目、服务项目、孵化项目的经济平台。
(四)聚力项目建设蓄势,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全年实施省级重点项目15个,市级重点项目20个,年度计划投资53.5亿元。
深入谋划项目。紧跟国家和省政策导向,谋划一批水利交通、“三供三治”、高标准农田、清洁能源等打基础、惠当前、利长远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形成“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以项目稳投资、促增长。全年谋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2000万元以上项目29个。
加快项目建设。成立重点项目专班,设立总首席服务员,深入落实“1+1+1”领导包保、“六个督促”等推进措施,紧盯“四率”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开展项目建设大会战,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重点推动铁伊客专、鹤哈高速公路、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等50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建龙西钢带式焙烧机建设、翠峦丰博农牧养殖加工综合体等21个产业项目达产达效。
实施全要素保障。坚持全年无淡季、冬季抓前期,紧盯项目立项、选址、土地预审等工作,运用好“投笔筒”同频审批机制,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确保“开春即开工”。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资源跟着项目配”保障机制,建立项目工作台账,落实用地、用能、用工和资金来源,提高要素配给效率。
(五)聚力乡村林场“双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林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返贫致贫风险预警,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将中央财政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0%以上用于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巩固提升已建成的105个产业帮扶项目,推进新建的30个项目达产达效,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抓好林场困难职工识别和帮扶工作。
突出产业振兴牵动。立足农林特色资源优势,推动从种养环节向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增值增效空间。抓好粮食生产,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80万吨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推进全国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申报。加强“菜篮子”建设,实现蔬菜种植1.8万亩。抓好“两牛一猪一禽”等常规养殖和湖羊、雪貂、蜜蜂、林蛙等特色养殖,饲养生猪75万头、湖羊5万只、毛皮动物16万只、蜜蜂7.2万箱、冷水鱼1.2万亩、林蛙2730吨。发展“龙头企业+农户”产业模式,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能力。推进“三品一标”工作,新增绿色有机认证产品5个。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增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个。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巩固提升铁力市、嘉荫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成果。
创建示范和美村场。充分尊重农民职工意愿,抓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场规划编制,坚持梯次推进、逐步提升,运用好“六个机制”,深入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林场)示范创建行动,新增示范村(场)20个。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全面摸排整改厕所革命问题,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立健全管护运行机制,加大村组公共亮化、绿化、美化力度,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整体等级提升。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坚持强县与富民相统一、地方与企业相融合,依托综合县、生态县、边境县定位和优势,每个县(市)培育1-2个立县支柱产业,推动资源精深加工,提升工业比重,加快发展全产业链经济。重点推动铁力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园区产业,深入实施全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开工建设铁力经开区基础设施配套升级工程;推动南岔县加快中药材基地示范县建设,扩大优质道地药材种植规模,建设北药特色产业链;推动汤旺县、丰林县、大箐山县培育壮大生态产业,支持重点企业扩模增效,提升优势特色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嘉荫县兴边富民行动,积极争取边境地区发展政策,培育壮大农业、农产品加工、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深化对俄合作,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完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强化县域经济考评,推进在全省排名晋位。
(六)聚力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群众和市场主体满意度。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理念,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迸发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健全完善层级统一、便捷高效的权力运行标准体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实现全市“一张清单管行政许可”,启动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推动政务信息系统“上云迁移”,加快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促进政务数据资源“聚通用”。持续深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改革,扩大“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范围,提升“12345”政务服务热线服务质效,更好满足企业、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