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聚焦关键领域,补齐民生短板,打牢现代化大同的社会基础。深入实施“成果共享”战略,围绕群众急难愁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建设向高标准进步。发展优质均衡教育。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加快推进学校升级改造,着力完善功能室、体育场等硬件设施,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引进优秀教师,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向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三个一体化”医共体建设,重点打造中西医结合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医疗数据中心,加快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医疗服务扩容提质、均衡布局。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构建“平战结合、科学高效、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全面提高重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快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历史陈列馆数字化平台功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扎实做好“九间遗址”保护利用、辽金文化内涵挖掘、大同文艺精品创作等工作,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民丰收节、激情之夏等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稳定和扩大就业。认真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强供需对接、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专业服务,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持续激励全民创业,培育发展服务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不断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未来五年,力争扶持创业实体370个,带动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提标扩面,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加快完善老年人、农村留守儿童、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深入开展特殊群体关爱工作,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
(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宜居品质,建强现代化大同的功能载体。围绕建设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深入实施“城区扩容”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设施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乡建设向高品质迈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综合考量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坚持“北扩、中通、南进”的总体思路,科学编制主城区发展规划,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坚持前瞻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健全完善乡镇和村庄建设规划,促进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统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稳步推进城市开发和棚改旧改,加快补齐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力争到2026年,主城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加强林源、高台子、太阳升等中心镇建设,辐射带动人口集聚、农民进城。梯次完善水电气热、垃圾污水处理等功能配套,提升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水平,着力打造地企共建型、生态旅游型、产业特色型、历史文化型、商贸流通型等特色小镇、美丽村庄。实施兰民路扩宽改造,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构建城乡互联、内外畅通的交通网络。未来五年,力争建成特色小城镇5个、示范村屯20个,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围绕巩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制定完善公共设施、道路养护、环卫保洁等管理办法,确保城乡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稳定运行,打造更加洁净、有序、优美的人居环境。加强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四)坚持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合作领域,积蓄现代化大同的持久动能。深入实施“全域开放”战略,推进创新开放搞活,全力破除思想依赖、路径依赖、方法依赖,推动改革开放向高水平提升。主动承接上级改革任务,系统谋划自主改革事项,稳妥推进和深化社会事业、集体经济、行政审批、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改革,争创国家、省级试点,打造优良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快引商、引资、引智步伐,加强地企、区校、区域合作,用好建制县待遇政策,全力争取资金和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融入“哈长一体化”“哈大齐工业走廊”等发展规划,形成多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吸引更多物流、人流、资金流汇集大同。到2026年,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亿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2亿元,引进优秀人才300名。
(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改善生态环境,擦亮现代化大同的鲜明底色。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守住生态红线、优化生态环境、放大生态效益,全力建设美丽大同。严格生态管护。严格执行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推进油田产能、水土流失等区块的生态修复。健全完善林长制,持续加大植树种草力度,严厉打击草原开荒、违规放牧、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构筑天然生态屏障。强化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工业、农业、交通和城乡生活等污染源治理成效。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做好安肇新河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和库里泡水体治理,确保水生态安全。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全面落实农业“三减”,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执行工业企业、供热企业废气排放标准,疏堵结合推进秸秆禁烧,确保大气污染防治取得实效。推动绿色发展。积极推动“双碳”目标任务落实,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和新能源产业,提高主导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园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行动,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绿色化、生活低碳化。到2026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2平方米,森林覆盖率保持在10.7%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2%。
(六)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强化社会管理,优化现代化大同的治理体系。深入实施“治理升级”战略,加快完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人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向高效能转变。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依托区综治中心,整合完善管理网格,拧紧区级统筹协调、乡镇(街道)组织实施、村屯(社区)前延触角的社会治理链条。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居规公约,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深化乡镇服务能力建设改革,完善街道参与城市管理和服务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健全“三访一包”“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依法依规调处信访问题和社会矛盾,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强化法律援助服务,以案明法、以案释法,提升全民法治观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培育明辨是非、崇德向善、开放包容的公众心态。完善市场秩序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制度,持续加大食品、医药、交通、成品油等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欺诈销售、假冒伪劣、虚假宣传、恶意竞争等违法行为。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落实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推行失信“黑名单”制度,大力整治失信违法问题,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公共安全保障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案件线索排查机制,加强“雪亮工程”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压实落靠安全生产“一岗双责”“三个必须”责任制,强化危化品储运、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推进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响应预案,统筹应急物资储备,全力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树牢重大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风险排查、预警、化解等机制,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