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型经济”锻长板扩内需。培育铸研科技、海德力诺等1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支持天车式5轴机床等3项产品申请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企学研”联动机制,开展“弘英汇”项目路演活动,发布“揭榜挂帅”技术课题30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超过20%,发展创新型经济。协同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培育引进集货、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跨境电商等项目,打造沈阳开放通道重要节点,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蒲河湾、丁香湖、于洪新城地区品牌服务业配套布局,加快推进亿合城商业综合体、阳光100凤凰市集、邻里汇等项目建设,希尔顿惠庭酒店和全季酒店投入运营,推进雷克萨斯、极氪等汽车品牌展销中心和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建成运营,发展服务型经济。结合区域自然资源和民俗历史资源特点,培育引进垂直电商、直播电商项目,加快苏宁、格力等电商项目建设,发展流量型经济。围绕科技服务、健康养老、社区商业等方向,加大综合型、地区型或职能型总部机构的引进力度,发展总部型经济。
(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建设,黑土地保护性耕作4万亩,粮食产量达到3.6亿斤。发展柳根鱼、南美白对虾、稻田综合种养等新品种、新模式,探索发展西红柿等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于洪蛹虫草”区域品牌。加强与中化农业合作,发展稻米产业一体化服务2万亩。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两品一标”认证,打造高品质菜篮子生产保供基地,新增市级以上农事龙头企业3家。建成农村电商孵化基地和数字化农业信息系统,培育电商村6个、区域和街道电商中心各1家。推进民俗村建设,打造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着力打造兼具乡村风貌与城市功能的现代化新农村。推动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燃气管网、垃圾分类全覆盖,引导村民加快推进室内水冲厕所改造。试点建设乡村物流基础设施,打通配送“最后一公里”瓶颈。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打造精品示范村。加快推进光辉中心镇建设。推进“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建设,完成25个美丽宜居村道路硬化、亮化和绿化,创建秋家村、前辛台村等2个幸福宜居村,创建300个美丽庭院。因村制宜完善村庄规划,推行集体低效建设用地网格化更新,坚持市场化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乡接合部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宅基地有偿流转、有偿使用、自愿退出机制,支持东甸子村推进宅基地集约使用,发展多业态复合模式项目,探索农民增收机制的新载体。推动耕地整村规模化流转、托管式经营,耕地流转率突破60%。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和个人涉农创业担保贷款,解决农业融资难题。稳步推进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资产在省农交中心平台上交易,实现保值增值。深化“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加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盘活利用闲置资产创收增收,集体经济纯收入高于10万元的村达到50个以上。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强化重点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盲目发展。扩大太阳能、地热能、储能设施等应用范围,探索零碳低碳建筑建设运营模式。持续推进散煤替代、燃煤锅炉改造,推动生产生活清洁能源替代。引领新能源汽车应用,公务用车更新优先选择新能源车型,鼓励充电桩加速布局。全面推行林长制,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完成植树造林1200亩。推动园区危废集中收运和工业园区环保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蓝天碧水净土行动。全面实施秸秆禁烧,实施城区裸土覆盖,完成混凝土企业料仓等环保设施标准化建设,建成加油站VOCs在线监控设施,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监管,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强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护,适时推广农村消纳式污水处理设施,扩建造化、沙岭污水处理厂,完成平罗湿地减量和跨蒲河污水管网工程,做好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清理整治,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实施畜禽养殖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探索推进生物基质还田利用,保持土壤环境良好。
(五)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坚持尽力而为、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推进产城融合片区PPP项目,完善产业和城市发展配套。按照“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一增加”标准,实施怒江街、西江街城市道路有机更新工程。全面提升背街小巷环境,打通断头路,围绕“拆、清、改、绿”实施东平湖街城市出口路综合改造。充分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和人民设计师专业优势,实施29个老旧小区“一拆、五改、三增加”改造。推动77个小区自备井改造。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实施城乡接合部村屯综合整治工程。新增城区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以绿荫城;新建小浑河公园和100个口袋公园,以园美城;建设北分干碧道、蒲河绿道,以水润城;丰富城市书房载体功能,营造社区文化共享空间,着力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以文化城。
强化市容管理整治。以“道牙无尘、路见本色、设施整洁、路无杂物”为标准,推行“夜间五步工序+日间平立面一体化”提标作业新模式,推动机械化扫保向支路和小巷延伸。在景区、市场等人流聚集地新建8个环保公厕。新增2个厨余垃圾中转站,建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处置站,家庭厨余垃圾分类精品小区占比达到40%。按照“一街一风格、一楼一标准、一店一特色”理念,推进5条街路门头牌匾提升整治。新增良好路段15条,争创2条精品示范路段。创建“无违建小区”100个、“无违建社区”10个。逐步完善交通设施,科学规划停车泊位,全年新增停车泊位1800个。打造黄海路、西江街静态停车示范街路。